H7古代记时方法
上古时,人们根据天色把一天分成若干时段。日出后的白天叫“日”、“昼”,日没以后的晚上叫“夕”、“夜”;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没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文中常常“昼夜”、“昼夕”、“日夕”、“旦夕”、“旦暮”、“晨昏”并举,表示一天。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朝食在日出后,所以那段时间叫“食时”;夕食在日落前,所以那段时间叫“晡(bū)时”。古人又把中午叫“日中”,将近中午的时候叫“隅中”,相当于现在的九至十一点;太阳过午西斜叫“日昃(zè)”,昃,就是倾斜:“日昃”后是“晡时”,再以后叫“日入”;“日入”后是“黄昏”,再以后叫“人定”;“人定”后是“夜半”,这之后是“鸡鸣”;“鸡鸣”之后是“昧旦”,也就是拂晓,天亮时叫“平旦”(也叫“平明”)。
汉代把昼夜分成十二等分,称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夜半十一至十二点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夜里一至两点是丑时,三到四点是寅时,如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如晚上十一点是子初,夜里十二点为子正。下面是上古时段名称和汉代以后时辰名称对照表:
时 段 |
夜 半 |
鸡 鸣 |
平 日 |
日 出 |
食 时 |
隅 中 |
日 中 |
日 昃 |
晡 时 |
日 入 |
黄 昏 |
人 定 | |
时 辰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
小 时 | 初 | 23 | 1 | 3 | 5 | 7 | 9 | 11 | 13 | 15 | 17 | 19 | 21 |
正 | 24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古代还把一夜分为五更(gēng),一更就是一个时辰,三更就是夜半,五更就天亮了。
了解古人记时的名称,对古文中记时的词语,才能有具体的了解。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
第四节 王安石
[2019-05-28]
-
第三节 欧阳修
[2019-05-28]
-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钦
[2019-05-28]
-
第一节 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
[2019-05-28]
-
第五节 文学本身的发展
[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