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七泖湖王冕学画》

2024-11-15 可可诗词网-明清小说 https://www.kekeshici.com

《儒林外史》开篇第1回为“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这名流便是指王冕。作者完整地叙写了他读书、放牛、学画、拒官、隐居的人生历程,并借他的故事隐括全书大义,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

《儒林外史》描写人物,一般都是截取其生活中的某一片断,很少从人物的幼年写起,记叙其一生的事迹。但有两个人物例外,一位是书中的“上上人物”——真儒虞育德,另一位便是名流王冕了。而且写虞育德,也只写到他后来去浙江做官为止;写王冕,则写到他去会稽山隐居并终老其间,仅此亦可知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深厚寓意。为了他,作者不惜笔墨描绘了他和周围人物的一系列场景。

王冕放牛,据史载本有其事,但并不是给人家放牛,而是“父命牧牛”,曾因偷入村塾听诵书而亡其牛,遭父怒挞。而小说作者则改写成王冕少孤,家中贫穷,只得辍学,母亲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年仅十岁的王冕则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也还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这样的改动,就不仅突出了王冕读书求知的艰难,更显示出王冕的懂事和孝顺,说坐在学堂里心里闷,放牛快活,是为了安慰母亲;而带书去读,则表明自己的志向。至于王母的一番说话,则是一个慈母对儿子诉说自己的不得已。母子二人对话虽只寥寥数语,但穷苦人家母亲为儿子考虑、儿子又体贴母亲的深厚感情,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来了。

雇主秦老汉向王冕交代放牛的注意事项,则是另一种情形。他在留王冕母子吃了早饭后牵了牛来,先详细交代放牛的地点,为王冕以后活动提供了一个雅静的场所;而每日两餐小菜饭和两个钱买点心,则让王冕可以安心地放牛读书;最后的叮嘱“百事勤俭些”,又是一个老实精明的庄户老汉的本份话语。如果再联系王母所言,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一年就是几两,周进在薛家集教书一年的束脩也不过才十二两,秦老之宽厚仁慈由此可知:与其说是他雇王冕放牛,倒不如说是有心接济他们孤儿寡母。

王冕也没有辜负母亲和秦老的厚望,早出晚归,小心放牛,同时也没忘记自己的志向,将每日点心钱省下来买书,读书三四年,“心下也着实明白了”,这为日后王冕“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王冕真正精神生活上的飞跃和物质生活上的转变还是在学画以后。

王冕学画,是得之于大自然的启示。黄梅天气时的一场大雨之后,造物主把七泖湖妆扮得分外美丽,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透出来的一派日光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的山,则是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尤其绿得可爱。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湖里的十来枝荷花,更是逗人喜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诱人的景色,激动着王冕纯洁好奇的爱美之心,他立志要学画荷花了。

历史上的王冕本以画没骨梅花而著称,但小说作者却改为画荷。这与小说中所描写的王冕的生活状况有关,他是在替人家放牛的空隙时间写生学画的,一般不会在冬天野外去学画梅;又与他放牛学画的空间有关,他放牛的处所在七泖湖边,湖边一带绿草,又有几十颗合抱的垂杨柳,十分清静幽凉,这样的环境很易使人联想起那随风散发出的阵阵诱人的荷香。这样,作者安排王冕画荷也就显得极其自然了。此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习惯于将人格美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历代文人吟诗作画的某些特定题材,与作者的人格向往之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些固定题材本身也有了特定的意象,如牡丹的富贵,梅花的傲雪,翠竹的刚直,而荷花则是高洁的象征。从《诗经·郑风》“隰有荷花”以比喻地位卑下而有德的人,到《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用以自比,甚至李商隐也有“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感叹,再加上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赞美,以之对照《儒林外史》中的描写,都十分切合吴敬梓所塑造的王冕这一人物嵚崎磊落的性格。

在王冕准备学画的时候,作者还安排了一个三人对话的场景。胖子、胡子和瘦子,都头戴方巾,显然是秀才身份。他们谈得很热闹,但话题却不离危老先生和官场。在这如画的环境里,谈这样俗气的话题,更令王冕厌恶世俗而深爱自然,也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作者虽然只是如实地录出这三个人的谈话,似乎无所臧否,但从王冕听后只是“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的描写中,可以觇知出作者的严冷态度。而王冕也从此就改而学画“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这无异是以画明志,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当画名传开以后,也使他能够“渐渐不愁衣食”,可以专心一意地读书了,不到二十岁,便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成为江南有名的学者了。

首先识得王冕大才的该是危老先生危素。知县时仁为讨好危素,送去王冕画的二十四幅花卉册页,危素看后大为感叹:“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这既肯定了王冕的才学,也说明危素还是识人的,但他看重的却是王冕“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正因为如此,他才命时仁约王冕来会一会,以图日后或有用得着之处。

如果说危素在这一方面错看了王冕,时仁就更是全然错看了王冕,他们以为一个乡下农民,听说官府乡绅相请,“自然喜出望外了”。不但危素没有下乡去亲自拜会,时知县更只是让衙役持帖相约。王冕生性原自不攀势要,痛恨贪官,对这种无礼的邀约,自然拒不前往,一场误会和冲突势不能免。衙役收贿后谎称王冕有病,时仁虽明知其中有假,但他却总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他人,以为王冕是胆小,被吓坏了不敢见官府。如此,误会又进一步加深。

如果说第一次是王冕正面顶撞衙役,那么这一次则是王冕软顶“灭门的知县”。时知县满以为本老爷亲自上门来请,王冕定会受宠若惊,哪曾料到王冕却居然避而不见。时仁至此方始明白自己错估了王冕,误会虽是消除了,但冲突却表面化了,时仁马上变了脸想差人捉拿,但又碍着老师,只得忍气吞声,俟来日再图报复。

作者在写了危素想邀见王冕之后,又写了吴王朱元璋亲自拜访王冕的经过。此际,朱元璋正在酣战之中,却忙里偷暇,带着十几个随从,风尘仆仆地赶到诸暨乡下,寻到王家,和王冕携手进到屋内,两次声明“特来”拜访请教,一副谦恭下士神态。王冕亦以礼相待,不亢不卑,促膝谈到日暮,也只是烙了一斤面饼,炒了一盘韭菜,招待吴王。事后也不向人说起此人就是吴王。作者就在叙写王冕对待朱元璋和时仁、危素的不同态度中,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其实真正了解王冕品格的也不是吴王朱元璋,而是他的母亲。在花明柳媚的时节,是他母亲陪着衣着古怪的他,乘着牛车到处玩耍; 在他拒见时知县后,是他年迈的母亲理解他并支持他外出躲避;直到临终前,他的母亲还这样叮嘱儿子:“……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下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其言切切而其情殷殷,正说出了一向相依为命的儿子的心意。除他母亲而外,邻居秦老也算得上是王冕的知己。他从王冕小时起就有心照顾,看着王冕长大,也知道他为人不俗,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替王冕全力扶持,让他安心避走济南。从这些表现看来,秦老也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这段情节,主要是通过王冕画荷的故事,描写了他和周围的几个人物,作为隐括全书的楔子。这里出现的人物,在正文中均可寻到他们的同路人;而在正文中徐徐展开的情节,如征君却聘、名士三湖之会等等,亦可于楔子中见其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借王冕之口,以天象变异说明“一代文人有厄”,痛斥八股科举导致士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造成社会风气的污浊腐败。作者“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的创作意图也于此初步有所表露,塑造王冕这一光采照人的典型形象,则是为了激励士子去追求高尚的人格理想,以讲究文行出处,不在功名富贵的追逐中扭曲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