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一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②,临于西海③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④,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⑤。有木焉,其状如榖⑥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⑦。有兽焉,其状如禺⑧而白耳,伏行人走⑨,其名曰狌狌⑩,食之善走⑪。丽之水出焉⑫,而西流注于海⑬,其中多育沛⑭,佩之无瘕疾⑮。
又东三百里⑯,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⑰,多白猿,多水玉⑱,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⑲,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⑳,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南山经第一条山脉的名称是鹊山,大约位于今日湖南省境内的衡山或九党荆山。 ② 其首曰招摇之山: 鹊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名叫招摇山,亦即今日湖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罗霄山;或谓招摇山即广西境内的猫儿山。 ③ 西海: 位置不详,可能在今衡阳盆地一带,那里古代或曾为湖泊;或谓即今云南省的滇池。 ④ 青华: 青色的花。 ⑤ 食之不饥: 人吃了祝余草就不会感到饥饿。 ⑥ 榖: 又名构树,属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结红色果实,迷榖树可能与构树类似。 ⑦ 佩之不迷: 人佩戴迷榖树的花果,则不会迷路、迷糊。 ⑧ 禺: 猿猴类总称。 ⑨ 伏行人走: 既能四肢行走,也能直立行走。 ⑩ 狌狌: 即猩猩。 ⑪ 食之善走: 人吃了狌狌的肉,也能像狌狌一样擅长行走。 ⑫ 丽(jǐ)之水出焉: 丽之水发源于招摇山,即今日的洣水。 ⑬ 西流注于海: 丽之水向西流入西海。 ⑭ 育沛: 不详,可能是一种贝类;或谓琥珀。 ⑮ 瘕疾: 寄生虫病。 ⑯ 又东三百里: 从招摇山向东三百里。 ⑰ 棪(yǎn)木: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其果实与沙果一样,红色可食;或谓即君迁子,俗称黑枣、野柿子。 ⑱ 水玉: 即水晶。 ⑲ 即翼山: 原作猨翼山。 ⑳ 蝮虫: 郭璞注谓为古虺字。蝮虫,一名反鼻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①,其名曰鹿蜀②,佩之宜子孙③。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龟④,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⑤,其音如判木⑥,佩之不聋⑦,可以为底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⑩,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⑪下,其音如留牛⑫,其名曰鯥⑬,冬死而夏生⑭,食之无肿疾⑮。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⑯,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⑰,其名曰类⑱,自为牝牡⑲,食者不妒。
〔注释〕 ① 其音如谣: 发出的声音好像是人在吟唱歌谣。 ② 鹿蜀: 马鹿,或斑马。 ③ 佩之宜子孙: 佩戴以鹿蜀皮尾制作的装饰物会使人多子多孙。 ④ 玄: 黑色。 ⑤ 旋龟: 或说是大头龟,尾长,以螺蚌为食。 ⑥ 判木: 劈柴。 ⑦ 佩之不聋: 佩戴用旋龟的龟壳制成的吉祥物,能够保护耳朵的听力。 ⑧ 可以为底: 可以治疗足部鸡眼之类的毛病。 ⑨ 多水、无草木: 这里的水为咸水盐泽,因此不适于草木生长;或说“无草木”是指这里没有值得记录的特殊草木。 ⑩ 陵居: 可在陆地生活。 ⑪ 魼(qū): 又作胁,本义为比目鱼;此指腋下肋骨所在的部位。 ⑫ 留牛: 不详,或谓即犁牛。 ⑬ 鯥(lù): 古书上说的一种怪鱼。 ⑭ 冬死而夏生: 冬眠习性。 ⑮ 食之无肿疾: 人吃了鯥的肉,可以预防和治疗痈肿病。 ⑯ 亶爰之山: 亶音蝉(chán)。 ⑰ 其状如狸而有髦(máo): 狸,即野猫;髦,毛发中的长毫。 ⑱ 类: 古兽名。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 ⑲ 自为牝牡: 即雌雄同体。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①多玉,其阴②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③,佩之不畏④。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⑤,食之无卧⑥。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⑧,食者不蛊⑨。有鸟焉,其状如鸠⑩,其音若呵⑪,名曰灌灌⑫,佩之不惑⑬。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⑭,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⑮。
〔注释〕 ① 其阳: 基山的向阳面。 ② 其阴: 基山的背阴面。 ③ 猼訑(bó shī): 花豹类或灵猫类动物,或谓熊狸,背部有类似眼睛的斑纹。 ④ 佩之不畏: 人佩戴猼訑的皮毛,可以变得勇敢起来。 ⑤ (chǎng fū): 锦鸡类的鸟。 ⑥ 无卧: 不瞌睡。 ⑦ 䨼(hù): 赤石脂类彩石,有青色者,有赤色者。一说当作雘(huò)。 ⑧ 能食人: 能给人带来食物。 ⑨ 食者不蛊: 人吃了九尾狐带来的食物,就可避免染上蛊毒。 ⑩ 鸠: 鸠鸽科的鸟。 ⑪ 其音若呵: 灌灌鸟的鸣叫声,好像是人相互呵呼的声音。 ⑫ 灌灌: 鸠鸽科的鸟,或谓白鹳。 ⑬ 佩之不惑: 人佩戴灌灌鸟的羽毛,就不会迷惑。 ⑭ 鱬(rú): 哺乳动物儒艮,俗称美人鱼。 ⑮ 疥: 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①,多沙石。汸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③,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④,其祠之礼: 毛用⑤一璋玉⑥瘗⑦,糈用⑧稌米⑨,一璧,稻米、白菅⑩为席。
〔注释〕 ① 其尾踆于东海: 箕尾山的余脉深入到东海之中。 ② 汸(pāng): 水盛貌。 ③ 淯(yù): 今河南省的白河的古称。 ④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南山经居民供奉鸟身龙首的山神。 ⑤ 毛用: 祭祀用的带毛动物。 ⑥ 璋玉: 玉璋,顶端为斜锐角形的祭祀用玉器。 ⑦ 瘗(yì): 埋,埋葬。 ⑧ 糈(xǔ): 祭神用的精米。 ⑨ 稌(tú): 糯稻。 ⑩ 白菅: 经过漂白处理的菅茅。
【鉴赏】 当你阅读完南山一经时,闭上眼睛,任凭思绪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四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的南方,你会看到有一支考察队正在穿行于山林之中;他们跋山涉水,走走停停,指指点点,看到什么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例如,考察者在本章第3节猨翼山考察时记述了自己的观感“不可以上”,因为那里有许多怪兽、怪蛇、怪鱼、怪树。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支活跃在四千多年前的考察队,他们的工作很有章法,每到一处,都要记录下当地的山名,相关的地形地貌地名(地望)、水系、矿产、植物、动物、人神活动,以及特殊物产的用途、特殊人神的威力,而且还要测量出下一座山的方位和距离的里数。《五藏山经》所说的“里”的长度,尚无准确的考证,多数情况下一里约在500米以内;可以参考的是,周、秦、汉时的一里等于415.8米,清光绪时一里等于576米,从1929年至今一里等于500米。
南山一经即南方第一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9座山、4条河流、6处地望、12处矿物、6处植物、16处动物,其中有几种特别有趣的奇异动物。
第4节杻阳山的鹿蜀,它是样子初看起来很像是斑马,古人称斑马为虎文马,据说明朝末年还曾出现在中国闽南一带。不过,“鹿蜀”的“蜀”字意思是马头蚕,据此鹿蜀应该是一种像马的鹿,亦即马鹿,准确说鹿蜀是一种栖息在南方的马鹿。更有力的证据是,斑马从未闻有“宜子孙”的功效,而马鹿的鹿茸则是名贵中药材,而且产量很高,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贵的滋补品,它们确实具有“宜子孙”药效。在《山海经》中,凡是说“食之”如何的动物、植物,无论它们怎么样的奇形怪状,通常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栖息于非洲、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目前在我国北方和喜马拉雅山地区也有分布。《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指鹿为马”的故事里的动物主角很可能也是马鹿。
杻阳山还有一种奇异的动物旋龟。据报道,在一夜大雨之后的2002年7月30日,吉林市出现一只怪龟,据目击者称怪龟宽约10厘米,身长近20厘米,尾长约15厘米,爪子和尾巴布满鳞片,头呈三角状,两个鼻孔十分纤细,嘴与老鹰相似,上颚的喙呈弯曲状,非常坚硬,舌头上还隐有一条红线,怪龟背负坚硬外壳,壳上隆起三条脊梁,整个背部有36个锥型棱角,或谓即旋龟。
第6节亶爰山的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意思是这种动物同时拥有雌雄性器官,能够自我交配繁殖;因此,人如果吃了类的肉,就能够克制“性嫉妒”。据此可知,当时的人们为了克服“性嫉妒”,已经找到治疗这种心理毛病的药物了。我们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同时拥有雌雄性器官、能够自我交配繁殖的哺乳动物,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类这种动物产生“自为牝牡”的误解呢?一种可能是因为类的雌雄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人们很难分辨出雌类和雄类;用达尔文的话来说,就是“类”这种动物的“性选择”特征不明显。
第7节基山的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意思是鸟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足、三个翅膀,人如果吃了鸟的肉,就能够不犯困。我们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三首六目”、“六足三翼”的鸟,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鸟产生这样的误解呢?一种可能是,因为鸟是一种不睡觉或很少睡觉的鸟,人们就把它想象成有三个头,可以轮流休息;进而又相信人吃了这种鸟的肉,到了夜里仍然能够精神抖擞不发困。另一种可能是,鸟是家庭观念特别强的鸟,雌鸟每次只生一枚卵、孵出一只雏鸟,雌鸟和雄鸟都承担哺育雏鸟的工作,它们总是在一起不分离,于是古人就误以为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表明当时的人经常有夜间活动,因此才需要这种驱除瞌睡虫的药方。
第8节的青丘山在《山海经》里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或者说是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标志点,因为这里与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有关,此外青丘山的九尾狐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动物。所谓九尾狐“能食人”,通常都理解为九尾狐能吃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五藏山经》记述其他食人兽时都说“是食人”,唯独这里用“能食人”;可知九尾狐“能食人”的意思是九尾狐能够给人送来珍异的食物,人吃了这种食物就能够不中邪。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九尾狐是一种祯祥之物,它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子孙昌盛;在汉代石刻画像砖上,九尾狐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座旁,属于四瑞之一。据此推断,九尾狐可能是一种尾巴特别蓬松的赤狐,也可能是由巫师装扮成的神狐。
在南山一经这个区域里的居民,供奉祭祀的山神或祖先神是鸟身龙首之神,表明此地人的祖先是由鸟图腾和龙图腾的部落结合而成的;该神的造型或者是塑像,或者是由巫师装扮。祭神时要用带毛的动物,与玉璋一起埋入地下。此外,还要把精美的糯稻米和一枚玉璧,陈列在白菅草编织成的席子上,供神享用。璋状如半圭,璧为薄片状圆环,它们分别象征天和地,以及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属于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礼器。
由于年代久远,南山一经(包括整部《五藏山经》)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例如,这支考察队为什么不是一座山挨着一座山进行考察记录,而是相隔几百里考察一座山?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选择考察记录这些山的?
进一步说,南山一经的起点,同时也是《南山经》和《五藏山经》起点的招摇山,它究竟在哪里?这都是令读者和研究者深感迷惑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对《山海经》着迷的问题之一。不过,这个考察起点问题的解决,仅仅凭对南山一经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通过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位的整体解读,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或比较接近准确的答案。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五藏山经》以《南山经》开篇,可以表明帝禹时期的地理方位概念,是以南方为上的。
又东三百里⑯,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⑰,多白猿,多水玉⑱,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⑲,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⑳,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 ①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南山经第一条山脉的名称是鹊山,大约位于今日湖南省境内的衡山或九党荆山。 ② 其首曰招摇之山: 鹊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名叫招摇山,亦即今日湖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罗霄山;或谓招摇山即广西境内的猫儿山。 ③ 西海: 位置不详,可能在今衡阳盆地一带,那里古代或曾为湖泊;或谓即今云南省的滇池。 ④ 青华: 青色的花。 ⑤ 食之不饥: 人吃了祝余草就不会感到饥饿。 ⑥ 榖: 又名构树,属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结红色果实,迷榖树可能与构树类似。 ⑦ 佩之不迷: 人佩戴迷榖树的花果,则不会迷路、迷糊。 ⑧ 禺: 猿猴类总称。 ⑨ 伏行人走: 既能四肢行走,也能直立行走。 ⑩ 狌狌: 即猩猩。 ⑪ 食之善走: 人吃了狌狌的肉,也能像狌狌一样擅长行走。 ⑫ 丽(jǐ)之水出焉: 丽之水发源于招摇山,即今日的洣水。 ⑬ 西流注于海: 丽之水向西流入西海。 ⑭ 育沛: 不详,可能是一种贝类;或谓琥珀。 ⑮ 瘕疾: 寄生虫病。 ⑯ 又东三百里: 从招摇山向东三百里。 ⑰ 棪(yǎn)木: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其果实与沙果一样,红色可食;或谓即君迁子,俗称黑枣、野柿子。 ⑱ 水玉: 即水晶。 ⑲ 即翼山: 原作猨翼山。 ⑳ 蝮虫: 郭璞注谓为古虺字。蝮虫,一名反鼻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①,其名曰鹿蜀②,佩之宜子孙③。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龟④,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⑤,其音如判木⑥,佩之不聋⑦,可以为底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⑩,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⑪下,其音如留牛⑫,其名曰鯥⑬,冬死而夏生⑭,食之无肿疾⑮。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⑯,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⑰,其名曰类⑱,自为牝牡⑲,食者不妒。
〔注释〕 ① 其音如谣: 发出的声音好像是人在吟唱歌谣。 ② 鹿蜀: 马鹿,或斑马。 ③ 佩之宜子孙: 佩戴以鹿蜀皮尾制作的装饰物会使人多子多孙。 ④ 玄: 黑色。 ⑤ 旋龟: 或说是大头龟,尾长,以螺蚌为食。 ⑥ 判木: 劈柴。 ⑦ 佩之不聋: 佩戴用旋龟的龟壳制成的吉祥物,能够保护耳朵的听力。 ⑧ 可以为底: 可以治疗足部鸡眼之类的毛病。 ⑨ 多水、无草木: 这里的水为咸水盐泽,因此不适于草木生长;或说“无草木”是指这里没有值得记录的特殊草木。 ⑩ 陵居: 可在陆地生活。 ⑪ 魼(qū): 又作胁,本义为比目鱼;此指腋下肋骨所在的部位。 ⑫ 留牛: 不详,或谓即犁牛。 ⑬ 鯥(lù): 古书上说的一种怪鱼。 ⑭ 冬死而夏生: 冬眠习性。 ⑮ 食之无肿疾: 人吃了鯥的肉,可以预防和治疗痈肿病。 ⑯ 亶爰之山: 亶音蝉(chán)。 ⑰ 其状如狸而有髦(máo): 狸,即野猫;髦,毛发中的长毫。 ⑱ 类: 古兽名。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 ⑲ 自为牝牡: 即雌雄同体。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①多玉,其阴②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③,佩之不畏④。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⑤,食之无卧⑥。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⑧,食者不蛊⑨。有鸟焉,其状如鸠⑩,其音若呵⑪,名曰灌灌⑫,佩之不惑⑬。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⑭,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⑮。
〔注释〕 ① 其阳: 基山的向阳面。 ② 其阴: 基山的背阴面。 ③ 猼訑(bó shī): 花豹类或灵猫类动物,或谓熊狸,背部有类似眼睛的斑纹。 ④ 佩之不畏: 人佩戴猼訑的皮毛,可以变得勇敢起来。 ⑤ (chǎng fū): 锦鸡类的鸟。 ⑥ 无卧: 不瞌睡。 ⑦ 䨼(hù): 赤石脂类彩石,有青色者,有赤色者。一说当作雘(huò)。 ⑧ 能食人: 能给人带来食物。 ⑨ 食者不蛊: 人吃了九尾狐带来的食物,就可避免染上蛊毒。 ⑩ 鸠: 鸠鸽科的鸟。 ⑪ 其音若呵: 灌灌鸟的鸣叫声,好像是人相互呵呼的声音。 ⑫ 灌灌: 鸠鸽科的鸟,或谓白鹳。 ⑬ 佩之不惑: 人佩戴灌灌鸟的羽毛,就不会迷惑。 ⑭ 鱬(rú): 哺乳动物儒艮,俗称美人鱼。 ⑮ 疥: 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①,多沙石。汸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③,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④,其祠之礼: 毛用⑤一璋玉⑥瘗⑦,糈用⑧稌米⑨,一璧,稻米、白菅⑩为席。
〔注释〕 ① 其尾踆于东海: 箕尾山的余脉深入到东海之中。 ② 汸(pāng): 水盛貌。 ③ 淯(yù): 今河南省的白河的古称。 ④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南山经居民供奉鸟身龙首的山神。 ⑤ 毛用: 祭祀用的带毛动物。 ⑥ 璋玉: 玉璋,顶端为斜锐角形的祭祀用玉器。 ⑦ 瘗(yì): 埋,埋葬。 ⑧ 糈(xǔ): 祭神用的精米。 ⑨ 稌(tú): 糯稻。 ⑩ 白菅: 经过漂白处理的菅茅。
【鉴赏】 当你阅读完南山一经时,闭上眼睛,任凭思绪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四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的南方,你会看到有一支考察队正在穿行于山林之中;他们跋山涉水,走走停停,指指点点,看到什么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例如,考察者在本章第3节猨翼山考察时记述了自己的观感“不可以上”,因为那里有许多怪兽、怪蛇、怪鱼、怪树。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支活跃在四千多年前的考察队,他们的工作很有章法,每到一处,都要记录下当地的山名,相关的地形地貌地名(地望)、水系、矿产、植物、动物、人神活动,以及特殊物产的用途、特殊人神的威力,而且还要测量出下一座山的方位和距离的里数。《五藏山经》所说的“里”的长度,尚无准确的考证,多数情况下一里约在500米以内;可以参考的是,周、秦、汉时的一里等于415.8米,清光绪时一里等于576米,从1929年至今一里等于500米。
南山一经即南方第一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9座山、4条河流、6处地望、12处矿物、6处植物、16处动物,其中有几种特别有趣的奇异动物。
第4节杻阳山的鹿蜀,它是样子初看起来很像是斑马,古人称斑马为虎文马,据说明朝末年还曾出现在中国闽南一带。不过,“鹿蜀”的“蜀”字意思是马头蚕,据此鹿蜀应该是一种像马的鹿,亦即马鹿,准确说鹿蜀是一种栖息在南方的马鹿。更有力的证据是,斑马从未闻有“宜子孙”的功效,而马鹿的鹿茸则是名贵中药材,而且产量很高,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贵的滋补品,它们确实具有“宜子孙”药效。在《山海经》中,凡是说“食之”如何的动物、植物,无论它们怎么样的奇形怪状,通常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栖息于非洲、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目前在我国北方和喜马拉雅山地区也有分布。《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指鹿为马”的故事里的动物主角很可能也是马鹿。
杻阳山还有一种奇异的动物旋龟。据报道,在一夜大雨之后的2002年7月30日,吉林市出现一只怪龟,据目击者称怪龟宽约10厘米,身长近20厘米,尾长约15厘米,爪子和尾巴布满鳞片,头呈三角状,两个鼻孔十分纤细,嘴与老鹰相似,上颚的喙呈弯曲状,非常坚硬,舌头上还隐有一条红线,怪龟背负坚硬外壳,壳上隆起三条脊梁,整个背部有36个锥型棱角,或谓即旋龟。
第6节亶爰山的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意思是这种动物同时拥有雌雄性器官,能够自我交配繁殖;因此,人如果吃了类的肉,就能够克制“性嫉妒”。据此可知,当时的人们为了克服“性嫉妒”,已经找到治疗这种心理毛病的药物了。我们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同时拥有雌雄性器官、能够自我交配繁殖的哺乳动物,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类这种动物产生“自为牝牡”的误解呢?一种可能是因为类的雌雄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人们很难分辨出雌类和雄类;用达尔文的话来说,就是“类”这种动物的“性选择”特征不明显。
第7节基山的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意思是鸟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足、三个翅膀,人如果吃了鸟的肉,就能够不犯困。我们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三首六目”、“六足三翼”的鸟,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鸟产生这样的误解呢?一种可能是,因为鸟是一种不睡觉或很少睡觉的鸟,人们就把它想象成有三个头,可以轮流休息;进而又相信人吃了这种鸟的肉,到了夜里仍然能够精神抖擞不发困。另一种可能是,鸟是家庭观念特别强的鸟,雌鸟每次只生一枚卵、孵出一只雏鸟,雌鸟和雄鸟都承担哺育雏鸟的工作,它们总是在一起不分离,于是古人就误以为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表明当时的人经常有夜间活动,因此才需要这种驱除瞌睡虫的药方。
第8节的青丘山在《山海经》里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或者说是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标志点,因为这里与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有关,此外青丘山的九尾狐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动物。所谓九尾狐“能食人”,通常都理解为九尾狐能吃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五藏山经》记述其他食人兽时都说“是食人”,唯独这里用“能食人”;可知九尾狐“能食人”的意思是九尾狐能够给人送来珍异的食物,人吃了这种食物就能够不中邪。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九尾狐是一种祯祥之物,它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子孙昌盛;在汉代石刻画像砖上,九尾狐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座旁,属于四瑞之一。据此推断,九尾狐可能是一种尾巴特别蓬松的赤狐,也可能是由巫师装扮成的神狐。
在南山一经这个区域里的居民,供奉祭祀的山神或祖先神是鸟身龙首之神,表明此地人的祖先是由鸟图腾和龙图腾的部落结合而成的;该神的造型或者是塑像,或者是由巫师装扮。祭神时要用带毛的动物,与玉璋一起埋入地下。此外,还要把精美的糯稻米和一枚玉璧,陈列在白菅草编织成的席子上,供神享用。璋状如半圭,璧为薄片状圆环,它们分别象征天和地,以及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属于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礼器。
由于年代久远,南山一经(包括整部《五藏山经》)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例如,这支考察队为什么不是一座山挨着一座山进行考察记录,而是相隔几百里考察一座山?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选择考察记录这些山的?
进一步说,南山一经的起点,同时也是《南山经》和《五藏山经》起点的招摇山,它究竟在哪里?这都是令读者和研究者深感迷惑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对《山海经》着迷的问题之一。不过,这个考察起点问题的解决,仅仅凭对南山一经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通过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位的整体解读,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或比较接近准确的答案。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五藏山经》以《南山经》开篇,可以表明帝禹时期的地理方位概念,是以南方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