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上:舍生取义》
第 九 章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 十 章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勿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十一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十二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第十三章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第十四章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第十五章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第十六章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第十七章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第十八章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第十九章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第二十章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或:同“惑”。王:这里指齐宣王。 暴(pù):同“曝”,晒。 见:指见齐王的机会。 寒之者:指给齐王施加坏影响的人。 弈:围棋。数:技术,技巧。 鸿鹄(hú):天鹅。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患:灾难。辟:同“避”。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豆:古代盛食物之器。 嘑(hù):同“呼”。嘑尔:粗鲁轻蔑地吆喝。 行道之人:路上的普通人。 蹴(cù):用脚踏。 不屑:以为不洁而不愿接受。 钟:古代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优厚的俸禄。 所识贫乏者:所认识的穷苦人。得:同“德”,回报恩德。 乡:同“向”,向来,从前。 放:放任其逃逸。 信:同“伸”。 害事:妨碍做事情。 不知类:不知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舍本逐末。 拱把:两手合围,形容树木还小,不粗壮。桐梓:桐树与梓树,都是优良木材。 兼所爱:各部分都爱护。 这句意为用以考察他保养得好不好的办法。 取之:指注重身体哪部分。 场师:园艺师。 梧:梧桐。槚(jià):即梓树,木理细密。 樲(èr):酸枣。棘:荆棘。 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适:通“啻”(chì),仅仅,只。 钧:同“均”。 大人:指君子。 大体:指人的心。 物交物:指耳目器官接触到外物。 引之:指耳目被外物引入歧途。 我:指人类。 天爵:天生的爵位,指德性。 人爵:指人世间的爵位。 要(yāo):同“邀”,追求。 良贵:的确值得尊贵的东西。 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其子孙如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 引自《诗经·大雅·既醉》。 愿:羡慕。膏:肥肉。粱:精细色白的小米。 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彩色花纹的衣服。 与于:等同于。 荑稗(tì bài):即稊稗,农田里的杂草,形似稻,结子很小。 羿:古有穷国国君,传说中的射箭高手。 彀(ɡòu):拉满弓。
〔鉴赏〕 东汉时候为《孟子》书作注的赵歧,在其《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善于用形象性的譬喻来帮助说理,的确是孟子的一大特长。有人统计,《孟子》全书261章,有93章总共使用了159种譬喻。此外,孟子还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他的思想,这些小故事情节生动,幽默风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不少也具有比喻的功能,用来说明一些抽象的道理。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孟子》的文章非常富有形象性。本章所选各段,就包含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和寓言故事。
孟子与齐王见了几次面,试图劝说他接受仁政主张,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他对弟子们解释其原因,用了“一暴十寒”的比喻和“弈秋诲二人弈”的寓言,说明要使齐王发生变化,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齐王专心致志地用心。这些比喻对于有志于学习的人,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每个人的天生材质都差不多,都有可能学好;但不论是谁,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三心二意总是不行的。
“鱼我所欲也”章,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非常形象而又深刻地阐发了道德理性对于人的重要性,说明了人在面临价值冲突和牺牲生命的危险时,要作出抉择,毅然献身正义。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不仅关注自己肉体的生存本身,他更有对人格尊严的需要,对生存意义的寻求,对道德理性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竟会超越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
孟子认为“仁”是“人心”;“义”是“人路”。把不讲“义”比作丢开正路不走,把不讲“仁”比作心丢失了不知寻找。鸡、狗走失了,人们都知道要去寻找,自己的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寻找,这不是很可笑吗?这样通俗形象的比喻,给人的印象和触动都非常深刻。
“无名之指”章和“拱把之桐梓”章,都用了反比的手法。前者以人有无名指患了小毛病到处寻医问药,反比有人心性有问题却不知道要治疗;后者以人对树木知道要护养,反比有人对身心道德却不知道要修养。这都属于“不知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不知类”的具体表现就是不明白自己身上什么重要什么次要。孟子认为体有贵贱大小,只知口腹之养而不知心性之养,就是因小失大,甚至是以小害大。孟子在这里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园艺师丢下梧桐、梓树等珍贵树木不管,只知道去侍弄那些杂木荆棘,这样的人一定是个蹩脚的园艺师。
同样都是人,可是后来有的成了君子,有的却成了小人,这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注意保养“大体”,有的人却只知道保养“小体”。耳目器官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就容易被外在的事物蒙蔽。而“心之官则思”,心是“大体”中的“大体”。先要把心这个“大体”养好,心体澄明,就不至于耳鸣眼花,遭受蒙蔽。这样才可能成为大人君子。
孟子又把仁、义、忠、信的美德比作“天爵”,用来与世俗社会上体现尊贵地位的“人爵”作对比,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这个比喻鲜明地提醒世上那些两眼只知盯住高官厚禄、职务头衔的利禄之徒,人身上还有比他们所追求的那些东西更尊贵的东西。古代君子不求“人爵”,只是一心修养“天爵”。“天爵”修养到家,“人爵”自然随之而来。后来的人却搞反了,把修养“天爵”变成了手段,把得到“人爵”当成最终目的。一旦“人爵”到手,“天爵”也就丢弃不修了。而实际上与“天爵”不相配的“人爵”,又有什么意义呢?
希望获得尊贵,也是人之常情。但千万不要忘记人人自己身上本来都有一些尊贵的东西,不要把它搞丢了。自己身上尊贵的东西,就是“天爵”。其实“天爵”本来是人人都有的,为什么有人找不到了呢?那是因为他没有用心思,或是早已给弄丢了。找不到“天爵”,只好崇拜“人爵”,其实“人爵”并非真正值得尊贵,把人生价值完全依托在“人爵”上也是靠不住的。授予你“人爵”的人也可以罢免你的“人爵”;而属于自己的“天爵”却是谁也罢免不了的。
最后几章,孟子又用了“杯水车薪”、“五谷不熟不如荑稗”、“羿之教人射”等比喻。在这些比喻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事情,往往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具有鲜明的可感受性。这就把那些本是非常抽象而复杂的道理,以极其具体而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能给人以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使人容易接受。
-
《万章上: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2019-05-13]
-
《万章下:天子不召师》
[2019-05-13]
-
《万章下:孔子为圣之时者》
[2019-05-13]
-
《东山》
[2019-05-13]
-
《东方未明》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