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三、因革
继承和革新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明诗》)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耳。( 《通变》)
按《论语·为政》: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因,沿袭。《易·革》,“象曰: 泽中有火,革。” 孔颖达疏: “火在泽中,二性相违,必相改变,故为革象也。” 革,改变。《法言》: “可则因,否则革。” 又 《太玄》:“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刘勰将因、革用于文论,意为继承和革新。他认为“参伍因革,通变之数耳”,继承和革新是文学发展的途径。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明诗》)
参伍因革,通变之数耳。( 《通变》)
按《论语·为政》: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因,沿袭。《易·革》,“象曰: 泽中有火,革。” 孔颖达疏: “火在泽中,二性相违,必相改变,故为革象也。” 革,改变。《法言》: “可则因,否则革。” 又 《太玄》:“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刘勰将因、革用于文论,意为继承和革新。他认为“参伍因革,通变之数耳”,继承和革新是文学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