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物
1. (外境) 自然的物体、社会的人事 (或二者兼指)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明诗》)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神思》)
按王国维《释物篇》 根据卜辞考定 “物亦牛名”。引 《诗·小雅》 “王十维物,尔牲则具”,释“物” 字的本义是 “杂色牛”,后引申为 “万有不齐之庶物。” 所以 《说文》 云: “物,万物也。” 《国语·周语》: “女三为粲,今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 美物即美人。《易·象下传》: “君子以言有物。” 《疏》: “物,事也。” 《礼记·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 注: “物,万物也,亦事也。” 可知物包括自然的对象或社会的人事两方面的内容。《文心雕龙》 中出现的 “物” 除一两处有特定的习惯含义外,都是如此的含义。《范注》 释《神思》 “物沿耳目” 句云: “物,谓事也,理也。” 这是欠妥的。按彦和论文,多心、物对举,而有内、外之别。物指由感官直接捕捉的外境,不包括属抽象思维功能的义理。范误主要根据 《说文》 段注。而段注虽有“事也,理也” 的解释,已为王筠《说文句读》、徐承庆《段注匡谬》所正。此词在《文心雕龙》 中往往兼指自然对象和社会人事二者。
2. 功名、仕途
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序志》)
按《左传·昭公七年》: “用物精多。” 注: “物,权势也。”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 物指功名仕途,是进一步的引申。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明诗》)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神思》)
按王国维《释物篇》 根据卜辞考定 “物亦牛名”。引 《诗·小雅》 “王十维物,尔牲则具”,释“物” 字的本义是 “杂色牛”,后引申为 “万有不齐之庶物。” 所以 《说文》 云: “物,万物也。” 《国语·周语》: “女三为粲,今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 美物即美人。《易·象下传》: “君子以言有物。” 《疏》: “物,事也。” 《礼记·中庸》: “诚者物之终始。” 注: “物,万物也,亦事也。” 可知物包括自然的对象或社会的人事两方面的内容。《文心雕龙》 中出现的 “物” 除一两处有特定的习惯含义外,都是如此的含义。《范注》 释《神思》 “物沿耳目” 句云: “物,谓事也,理也。” 这是欠妥的。按彦和论文,多心、物对举,而有内、外之别。物指由感官直接捕捉的外境,不包括属抽象思维功能的义理。范误主要根据 《说文》 段注。而段注虽有“事也,理也” 的解释,已为王筠《说文句读》、徐承庆《段注匡谬》所正。此词在《文心雕龙》 中往往兼指自然对象和社会人事二者。
2. 功名、仕途
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序志》)
按《左传·昭公七年》: “用物精多。” 注: “物,权势也。”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 物指功名仕途,是进一步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