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代诗词中表现伤春惜花的作品很多,李清照的这首词却很特出。“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明·蒋一葵),后世更传诵不衰,如果说词中情感内容离今天已较远,那么它的艺术表现还是颇有魅力的。
有生动的情节性,这在小令并不多见。词中写了两个人物,女主人公(一位闺中少女或少妇)和她的婢女。词情是在她们的问答之中流露出来的,这两人的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一个非常感伤,借酒浇愁,回想夜来风雨,对庭花(“海棠”)的命运十分耽心,语气忐忑不安;另一个却不那么善感,语气平和乃至漫不经心。互为衬托,加强了艺术效果,有力地表现出女主人公伤春的情绪。
这情绪的表现不是平直的而是曲折多姿的。前二句中,女主人公回忆“昨夜雨疏风骤”,心想的是海棠花不知成了什么样子,所以当她“试问卷帘人”时,不免悬心挂肠。可婢女“却道海棠依旧”,这是出人意外的(注意“却”字),又是聊可自慰的,悬念稍稍一放,但转念一想,海棠花即使未全部飘零,又哪会毫无损伤,所以“海棠依旧”断不可能。再说,眼下是暮春时节,海棠纵然熬过今朝,又怎能保住明宵?于是女主人公刚才宽放的心又紧悬起来,不禁痛惜失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一驰一张,婉曲尽情”,“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云韶集》)
口语化是此词又一特色,但它并不等于口语。这里有高度的提炼与精心的推敲。“雨疏风骤”即风声大,雨点小,这不但是相关联的两种自然现象,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庭花才不至于全部零落成泥,粗心的婢女才会认作“海棠依旧”,所以这四字不是随意轻下的。“绿肥红瘦”即叶多花少,但词人既不用“多”、“少”,也不用“绿暗红稀”的通常写法,别出心裁地用了“肥”、“瘦”二字,这就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了。同时使人联想到惜花之人,只怕是“人比黄花瘦”呢。正因为这样,它才称得语新意工。前人都认为〔如梦令〕安顿二迭语最难,此词却利用这迭语来表现吁叹不止的情态,“知否,知否”,口气宛然,人物也就活现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