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文苑英华》作“渭水”,渭水本是古黄河,由于地壳的变迁,迫使黄河改道,形成现状。它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经陕西省,于华阴县渭口入黄河。在唐代,这是一条重要的河流,长安就在渭水南岸,故有“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之歌吟。此诗写渭河流域的农村生活观感,时在一个暮春傍晚。
农村的黄昏时分是富于诗意的,不仅是因为夕阳可爱,回光返照墟落的景色迷人,而且经过了一天劳作,农夫们就要得到甜蜜的憩息,乡村的气氛特别轻松愉快。“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各家各户,都在盼望亲人的回还。诗人从中撷取了一个典型的动人情景:一个老人正拄着拐棍在柴门外等候暮归的牧童。一种老牛舐犊的亲切的人情味,就透过纯客观描写的画面流露出来。拄杖动作描写固好,“念”字写心理活动尤佳,潘岳《射雉赋》写暮春野外景物道:“麦渐渐以擢芒,雉唯唯而朝雊”,诗人概括为一句:“雉雊麦苗秀。”这时是养蚕采桑的高峰期,蚕儿正在三眠(苟卿《蚕赋》:“三俯三起,事乃大已”),“柔桑采尽绿阴稀”(王安石)。诗句紧扣农时农事,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倘在日间,农夫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决不会有人荷锄而立,拉闲扯淡。只有在这黄昏收工时分才有功夫摆谈几句,虽不过只说些桑麻之类,却谈得十分投机,依依不舍。稍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为这些质朴无华的诗句而感到困惑。诗人想起艾青的几句诗:
我永远是田野的各种气息的爱好者啊……
无论我飘泊到哪里
当黄昏时走在田野上
那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我的心的
是对于故乡路上的畜粪的气息
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的记忆啊……
这诗的诗题叫《黄昏》,而古诗人谓之“式微”(《诗经·邶风》篇名)。《式微》一诗描写为主子从早干到晚,天黑了还不得回家人的怨情。诗人为渭川农村黄昏景色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羡艳,也就情不自禁地吟起这首诗来了。诗人的“羡”,当然是置身局外者的想法。鲁迅《风波》挖苦道:“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拿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们飞也似地跑,或蹲在乌柏树下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啊。’”“无思无虑”正是“闲逸”二字的注脚。话说回来,正因为置身局外,诗人也才持审美观照的态度,对田家景物有极新鲜的发现。他捕捉住最富有乡村黄昏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富于生活情趣的田园画。
这确是“画”。除末二句抒情外,前八句皆写景:夕阳西下,牛羊归巷,野老候门,麦秀桑稀,田夫闲话……,景与景间并无时间先后关系,也不表现动作过程,而重在展露物象的空间关系,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重在表现时间过程,四联依次写应邀——赴宴——开筵——话别,相比之下,本篇如画的特色尤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