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春天,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从金陵出发,逆大江西行,途经新林浦、三山、板桥浦等地,写下本篇和下面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此诗以抒写旅途的感想为主,写景的句子不多,用字相当的精审。诗人此行是逆水行舟,故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永”、“鹜”二字不但精确地判出方向相反的船速和水速的区别,而且微妙地融进作者的感情色彩:行程刚刚开始,觉得前路漫长,而归思已随流水不停地奔向远方。然后推出诗中警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识”、“辨”二字写出了景中人的情态,那是诗人极目回顾的专注的神情。王夫之透辟地指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临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古诗评选》)卷五)实开由景见情一种境界,为唐代山水行役诗将景中情、情中景融为一体(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提供了成功的艺术经验。
作者在这次出守宣城之前,曾目睹南齐皇帝走马灯似地变换,不能不心有馀悸。所以当他出牧宣城时,既对京邑有所留恋,又庆幸自己能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后面八句就表现这种复杂的情绪。“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包含眷恋故乡的惆怅,又用过去的经历来作自我排遣,越是强自宽解,越见途中的孤独。“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道出了诗人安于荣仕和畏祸全身两种思想的矛盾。盖魏晋以后,朝隐之风逐渐兴盛,调和仕隐的理论在士大夫中也很流行,至有“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之说。据《列女传·陶答子妻》载,答子治理陶国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预感不祥,谓其母云“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诗的结尾既用此典,并与首二句照应,令人掩卷之后,仿佛看到诗人乘舟向着西南漫漫的江路缓缓前行,渐渐隐没在云遮雾障的远山深处。
此诗通常被认为是谢脁山水诗代表作,其实它写景的句子不多,更著意于旅途感受和况味的抒写,然思致含蓄,结构完整,语言淡永,情味深长。两百年后李白经过诗中,还不胜神往地写道:“明发新林浦,空吟谢公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中仕与隐的矛盾心情,该引起了这位异代知音的共鸣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