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北周宇文护所建,位于河中府(治所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城西南黄河中之高阜处。时因鹳鹊栖其上,遂名楼为“鹳鹊楼”。此楼有三层,前可瞻中条山,下可俯瞰黄河,为唐人登临之胜地。鹳(guàn),鹤一类之小鸟。诗题,一作《登鹳雀楼》。“鹊”,一作“雀”。
* * * *
此诗久已传诵,家喻户晓,不必多作诠释,在这里略讲几点。
一、各句之句意
首句写遥望所得:一轮红日向楼前的延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处,冉冉而没。这就是“白日依山尽”。
次句,写目送所见:流经楼前的黄河,拥着滔滔白浪,奔腾咆哮南来,又在远处折向东去,流入大海,即“黄河入海流”。
第三、第四两句,主要是写诗人的主观感悟:若要看得远,务必站得高,胸襟开阔,富有哲理。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妙在何处
这首千古广为传诵的登楼诗,其妙处何在?这里,我想用中外古人两句话加以说明。
一句是日本遣唐使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中说的话:“景入理势”。这首诗将道理(包括事理、物理和天理等)同景物及情事融化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而不是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的确,它是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再一句,是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之语:“四语皆对”。这首登楼绝句,两联均用对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即“正正相对”,语既工整,又厚重有力,显得气象雄大。后一联,是用了“流水对”,上句“欲穷”同下句“更上”蝉联而下,相对甚畅,却没有对仗的痕迹,技巧十分熟练。因此,沈德潜赞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排比板滞),骨高故也。”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为鹳鹊楼所赋的大量诗歌中,认为“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为了作一比较,不妨录下唐人畅当的《登鹳鹊楼》诗——
回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又李益《同崔邠登鹳雀(鹊)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以上均见 《全唐诗》 上卷)
今日更新
-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019-06-14]
-
岁暮杂感(十首选一)
[2019-06-14]
-
哀旅顺
[2019-06-14]
-
西郊落花歌
[2019-06-14]
-
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选五)
[2019-06-1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