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
《早春》
霍夫曼斯塔尔
春风习习,
吹过光秃的林荫道,
一些东西奇异,
投入春风怀抱。
哪里有人哭泣,
它微微摇晃,
并紧紧偎依
在蓬乱头发上。
它摇下
槐树的花朵
并让火辣辣
喘息的肢体冷漠。
它触碰
喜笑的嘴唇,
嗅遍清醒、
柔软的农田。
它滑过长笛,
发出抽啜的尖叫,
它迅速飞逝
越红色霞光万道。
它默默飞行,
穿过低语的房间,
吊灯火光微明,
熄灭在摇曳间。
春风习习,
吹过光秃的林荫道,
一些东西奇异,
投入春风怀抱。
通过平坦、
光秃的林荫道,
春风驱赶
苍白的阴影缥缈。
还有那春风
带来的芬芳,
自从昨日夜深
来自春风前来的地方。
(杨恒达 译)
【赏析】 这首诗选择的时间是早春季节。本来,经过漫长的冬天之后,人们会对万物复苏的春天满怀希望。但是早春仍是寒冷的,它的风带来的仍然不是生命的气息,林荫道上仍然是光秃秃的。可是,春风似乎还是在给人安慰,它轻轻摇晃着哭泣的人们,让不幸者的头依偎在自己的怀抱里。它还亲吻喜笑的嘴唇,在农田留下它柔和的痕迹,并吹灭卧室里的灯火,让窃窃私语的人们在黑暗中进入梦乡。它默默地飞行着,有时也发出抽啜的尖叫。春风本是无形的,但是在霍夫曼斯塔尔的描写下,它不仅作用于人们的触觉、嗅觉、听觉,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它是一个苍白的阴影。
欧洲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波德莱尔曾在他的《感应》一诗中把自然比作一座“象征的森林”,并说“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从此,“感官呼应论”被奉为象征主义诗人的信条。霍夫曼斯塔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文学中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在他的诗作中我们随时可以看见波德莱尔 “感官呼应论” 的影子。
霍夫曼斯塔尔对春风的描写是冷静而客观的,尽量避免感情色彩。这春风似乎在给人以安慰,似乎给人带来些许希望,但是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激情,造成勃发的生机。它不冷也不热,既不凛冽刺骨,也不和煦温暖。它平淡无奇,像一个阴影在缥缈。似乎这就是生活,在霍夫曼斯塔尔的眼里,生活里尽管有时也会有急风暴雨,会有不寻常的事件,但是更多的是平淡,它就像早春的风那样飞逝而去。霍夫曼斯塔尔并没有直接将这个寓意透露给读者,他只是通过对春风的客观描写,使读者产生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从而隐约地感受到诗歌的象征意义。
霍夫曼斯塔尔十分注意诗歌语言的优美,他没有采用欧洲诗歌传统的音步与格律,而是让诗歌的音乐性通过隔行押韵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本诗所用语言简练、明朗,极富形象性和感应性。译诗再现了原诗的韵律节奏,并充分考虑到了原诗优美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