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坐海风秋②。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注释】 ①烽火:古代于边防要地筑高台,敌至则燃火报警,称烽火。百尺楼:即置烽火的戍楼。②海风:这里指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风。古代北方的湖泊称海。③羌笛:古代传自西羌的管乐器。《关山月》:古乐曲名。④无那:无奈。金闺:此指住在华美闺房里的少妇。
(袁新文)
【今译】 黄昏,独自登上 烽火城西高耸的戌楼,
青海湖上,阵阵秋风,
吹进了心头。
更有那羌笛吹奏出 《关山月》忧怨的曲调,
叫人怎能消除这万里之遥的 夫妻相思的忧愁。
(李瑛)
【赏析】 这是一首写戍边将士思归之情的诗篇。诗人欲写思归和怀远,却从登高起笔着墨,自有一番匠心。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曰:“一上高城万里愁”,柳永《八声甘州》则云:“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论是思乡还是怀古,登高临远,总是诗人抒发胸中感情的契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把抒情主人公置于边烽未熄的百尺高楼之上,不仅选择了辽阔的空间,而且勾画出了苍茫的意境。
第一句,“烽火城西百尺楼”从高处写起,它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为人们展示了辽阔、苍茫的背景。接下来,“黄昏独坐海风秋”,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来,同时描绘出他的主观感受。黄昏时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独坐高楼,遥望关山,他此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又感受到了什么?诗人在这一句中没有一一描写,但“海风秋”三字已透出此时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带着寒意,吹拂着他的衣襟,撩拨着他的愁绪,唤起了他对远离的故乡和久别的亲人的思念怀恋之情。
第三句,诗人写抒情主人公所听到的羌笛之音,这是承接第二句写抒情主人公之所闻;正是他所听到的这一曲《关山月》,使得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更深一层。《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的旧题。《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一曲感伤离别的动人乐曲,怎能不触动人的愁肠呢? 李白《闻笛》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春风温和的夜晚,在繁华的洛城,诗人尚闻乐思乡,而久戍边关的将士,于秋日的黄昏,于边烽未熄的百尺高楼之上,听到感伤离别之曲,怎会不“悲旧乡之壅隔”,“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呢? 像王粲这样写抒情主人公悲伤落泪,感情虽抒发得淋漓尽致,但未免失之太直太浅。深得绝句三昧的王昌龄以巧妙的曲笔,将笔锋一转,推出“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于万里空间之中描写金闺少妇的忧思和愁肠,蕴涵了无限风情。前人评论说:“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者。”(李瑛《诗注易简录》)
这首诗抒发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笔触由烽火连绵的边塞,移至温香华美的闺房,将征夫、思妇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惨淡愁云好似弥漫于万里空间,不仅具有客体描写的广度,而且具有主体抒发的深度,构思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