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其一)》

2023-12-22 可可诗词网-中外名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海上(其一)》

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注释】 ①干戈: 兵器,喻指战争。②“水涌”二句: 相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有诸神仙和不死之药,其物禽兽尽白,黄金银为宫阙 (见 《史记·封禅书 》)。

【诗大意】 日暮登山远望,但觉海气弥漫,秋光无垠。十年来战乱不止,使天地也为之变老; 全国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哭流涕异常悲愤。那翱翔的白鸟想是从神山飞来的,那黄金做成的仙人宫殿仿佛浮现在层云。海中哪里不能过人世的生活,只恐怕很难实现壮士的雄心。

【赏析】 1644年2月明朝灭亡,5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1645年5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朝覆灭。6月,唐王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同时,鲁王也在浙江建立政权。不久,唐王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顾欣然接受,并打算赴福州应召,后因故未能就任。第二年,福州失守,唐王被俘死。鲁王也因失利,退守海上。这前后,顾炎武大约曾在海上登过山。当他极目远眺时,触景生情,思潮起伏,写下了 《海上》四首,以抒发他同情人民、关心国事的感情,体现了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联“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开门见山,一起始就点明海上登临。“秋光”和“日入”,则交待了登临的节令和时间。在一个萧瑟秋天的日暮时分,诗人独自登临海上空山。大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放眼远望,破碎的河山寂寥萧条,满目凄凉。当时国家的面貌本已衰颓破败,不忍一睹,而在容易引起人伤感的秋天和暮色中眺望,更使诗人触景伤怀,悲从中来,于是很自然地由写景转入下联抒情。

颔联“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写明朝灭亡前后国家的不幸与人民的苦难。“十年天地干戈老”是“十年干戈天地老”的倒装,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句子,极言明末从农民大起义和朝廷对起义的镇压,到清兵入侵骚扰和入关南下,烽火连绵,长期的战乱使人民深受其苦。一个“老”字,是说由于同情人民所遭战乱之苦,天地也变得衰老了。通过这种新奇的想象,反映了诗人自己深切的忧国忧民之心。下句的“深”字,不仅高度概括了当时百姓哭声上冲云霄的悲痛,而且也饱含着诗人自己忧虑人民命运的辛酸之泪。两句对仗工整,情辞沉痛,写得十分感人。

海上登临,自然会想起有关海中神山的神话传说,于是颈联就由现实进入仙境:“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诗人神驰海上,那白色的海鸥似乎就是神山上飞来的白鸟,那云层若隐若现的幻影好像是黄金做成的仙人宫殿。两句诗时而写实,时而想象,似真似幻,迷离惝恍。作者之所以把神话世界写得如此美好,显然是要和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现实相对照。不过,仙境固然令人神往,但诗人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执着于现实,亲身投入抗清斗争,并不沉溺于美丽的神仙境界,而是别有怀抱,因此引出尾联。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前句承接上联,先荡开一笔,说神山这样美好,确实是可以安居避世的;后句又笔锋一转,强调这恐怕难以满足壮士的心愿。“壮士”二字,不露痕迹地暗用反抗汉高祖刘邦而壮烈牺牲在海岛上的田横部下五百壮士的典故,以此称赞抗清的英雄们。当时清兵已经进京,并占领了大部分国土,南明诸政权则或已经覆亡,或风雨飘摇,形势十分严峻,而作者对此并不感到悲观失望,结句正体现了他迎难而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可贵精神。正由于此,该诗虽写得十分沉痛,却悲而不伤,表现出了激昂沉雄、苍劲有力的特色。

全诗有景、有情,景和情交相融合; 有现实描写,有神话幻想,现实和神话互相兼融,跌宕摇曳,错落多变。同时境界壮阔,感慨深沉,格调沉郁悲壮,颇具杜诗神韵,正如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所说: “独超千古,直接老杜。”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也说:“得杜之神,而非袭其貌者所可比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