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近代夏增佑(1863—1924)撰。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资产阶级进化论的历史观点分阶段地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著作。采用章节体编撰方法,不以朝代更迭为断限,而把中国古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世。1904年出了一部,只写至隋朝。书...
书名。清陈忠倚编。八十卷。1897年刊行,次年补订重...
书名。清盛康编。一百二十卷。1897年思补楼刊行。本书体例全同《皇朝经世文编》,辑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间四朝的奏稿、论文而成。又,清葛士濬编。一百二十卷。1898年上海文盛书局刊行。内容、体例与前书相近,流传较广。此外,饶新泉亦编有《经世文续集》若...
书名。清贺长龄、魏源等编。一百二十卷。1826年成书,次年刊行。本书选辑清初至道光以前的官方文书、论著、奏疏、书札等而成。包括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部分,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书名。清徐经畲编著。十卷。1848年刊行。作者撮录有关中外著作,以地图为纲,每幅图后附有文字说明,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史地沿革、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各加载述。本书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同为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
清地理著作。十六卷。张穆(1805—1849)撰。分述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和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道里四至等项,考订精确,足补辽、金、元三史之缺。张穆死时,书尚未定稿,由何秋涛补辑校...
《海国图志》一百卷,是魏源根据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及中国历代史志中有关外国的资料汇集而成。其中《筹海篇》是魏氏撰写的议论,其余为考订辑录的材料。附有许多器物图样,还用专卷附载地图七十三幅。本书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以...
书名。清林则徐主持编译。一卷。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幕僚翻译慕瑞《地理大全》,经林氏润色编成。书中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之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1842年至1843年间,魏源在《四洲志》的...
书名。清魏源撰。十四卷。是清朝初期的军事史。因感愤林则徐被革职,庸臣误国而作。1842年刊行,至1846年重订两次。前十卷叙清初武功,后四卷论治军之策。期望通过历述清皇朝过去武功上的胜利,与当时军事上的颓势相对照,激发时君重振声威,抵抗外国侵略,挽救垂危...
书名,即《钦定大清会典》。清朝官修制度史书。清康熙三十三年(1634)初修,后历雍正、乾...
书名。八十卷。记明一代典章制度掌故。清龙文彬撰。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此书摭辑《明史》等二百余种有关记载,参酌徐天麟《两汉会要》及王溥《唐会要》例,以类...
书名。清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章学诚撰。章氏是我国最杰出的史学理论家之一,此书是他一生学术思想的结晶。在书中,章氏强调学术必须“经世致用”;提出“六经皆史”说,为历史研究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他区分为史籍为撰述、记注两类,创立了新的史书体例;提倡“史德”...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方总志。从康熙年间开始纂修,至乾隆四年(1739)成书。清廷平定天山南北路和大小金川后,又根据当时疆域的变化,重新进行修订。以后道光时又进行过修订。因该书涉及的下限为嘉庆二十五年,故又称《嘉庆重修一统志》。全书共五百六十卷...
书名。经传体明代史。题清张廷玉等撰。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止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创修于清顺治二年(1645),未成而罢。康熙十八年(1679)再开史馆纂修。徐元文、徐乾学、王鸿...
鸦片战争以后的史地学有了新的变化,开始注意把史地研究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早在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主持编译了《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之地理、历史、政情,这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综合性的世界史地志。战后,魏源在《四洲志》基础...
清代的史地学有可观的成就。除了官修的《明史》外,私秩锁述极为丰富。编年体有谈迁的《国榷》,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有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嵩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杂史笔记,有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学术史有黄宗羲的...
中国古代的图书由于种种原因,散失惊人,因此对古书进行搜辑辑佚,就成为古代学者的重要工作。清代,特别是乾...
书名。康有为撰写的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共十四卷,于1891年刻版刊行。目的并不是为了考据经学,而是为了政治需要。认为《易经》的一部分(最后三篇说卦、序卦、卦杂卦)、《古文尚书》、《毛诗》、《周礼》、《左传》、《尔雅书序》都是伪经,是王莽变法...
清代初年在前代的基础上,在辨伪学方面取得很大成绩。阎若璩穷毕生精力作《尚书古文疏证》一百二十八篇,列举大量事实,指出《古文尚书》的来源,揭穿伪造者抄袭古书的真相,从而解决了历史上的长期疑案。乾...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治学严谨,讲究科学态度,主张治学是“经世治用”,反对空谈,引导人们正视现实。这种学风对清代学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稍晚于顾、黄的考据学者阎若璩和胡渭,对古书考证力求确实。阎若璩所著《古文尚书疏证》,用科学的考据方法,证明古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