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剃发违制

清廷规定,凡遇国丧时,官员应于百日后方可剃发,否则即为违制,当予惩处。因剃发违制而受到严惩之重臣,以乾隆年间湖广总督塞楞额被处死一案为最著。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的孝贤皇后去世。在国丧期间,锦州知府金文醇、江南河南总督周学...

学政

官名。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俗称学台。明代各省设“提学”。清朝沿袭前制,初设“督学道”,带按察司佥事衔,唯顺天、江南、浙江为“提督学政”。“学政”之名由此而来。雍正初年,各省统改“提督学政”,由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等充当,任期三年,主管所属...

利商便民

清朝初年,曾限制手工业的发展,注意以“农事为首务”,明代中期以后萌发的资本主义萌芽,又受到了摧残,经过明末的战乱,丝织中心的苏州,城中一片荒凉,棉织中心的松江,布号纷纷倒闭,成都的织锦,锦坊被焚,饶州的制瓷业也一蹶不振。再加上关卞林立,税收偏重。手工业...

禁止满人汉化

自清朝入关建立政权后,满州贵族掌握了实权,种族偏见很深。但是,满族文化又远远落后于汉族,因之,到了乾隆时期,汉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满人过去的习俗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如“弓马之技”逐渐废弛,满文(清廷称之为“国语”)也不受重视,满人的中上层分子以吟诗唱...

乾隆时压抑汉人之政策

清朝自入关以来,即宣称“满汉一体”,但种种政策,皆偏袒满人而歧视汉人。如廷臣中虽名义上为满汉兼用,实则汉臣品低而权轻,满臣品高而权重。外省大员中,巡抚以下满汉并用,而总督一职,则汉人极少。因满臣中具有治理才能者较少,故施政时积弊甚多。顺治、康熙年间,...

兴水利

清朝初年,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康熙对兴修水利工程非常重视,把治河、三藩、漕运作为三大要务,亲自书写出来,贴在宫中柱子上。黄河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后来竟改道与淮河合流,从今天的苏北地区入海。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变成沙洲,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

一般人相见礼

客人到门,随从者通报姓名,主人到大门外迎接,作揖请进。到门,请客人先入,到阶,让客人先升。到了正堂,主客皆北面再拜。行礼毕,主宾均正坐。到席上,客人坐东,主人坐西。饮茶、叙语毕,客人告退,作揖。到了阶和门,客人作揖告辞,主人答揖。送出大门外,以揖相送。若...

徐述夔之狱

徐述夔为乾隆时江苏东台县举人,著有《一柱楼编年诗》,其中有些诗涉及到明末时的时事。乾隆四十三年(1778)被东台知县揭发。清廷经审核其作品后,认为徐述夔“实为罪大恶极”。如《正德杯》一诗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两句,清廷认为“壶儿”即“胡...

京官相见礼

顺治元年(1644)规定在京朝官相见礼仪。宾客到门,主人在大门内相迎,揖宾入,到阶前,主让客先升阶,客人在西边,主人在东边。到了客厅,让客人先入,主客一齐向北面再拜。行礼毕,主人让客人坐西面,客人辞让,主人坚持相请,客正坐。宾就坐,受茶,揖,主人答揖。主客顾茶...

胡中藻之狱

胡中藻在乾隆时曾担任湖南学政,著有《坚磨生诗钞》诗集。乾隆二十年(1755)以诗中有“叛逆”之词的罪名被处死。乾隆帝在上谕中曾指出,胡中藻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竟把“浊”字加在“清”字上,是别有用心;又有“天匪开清泰”、“斯文欲被蛮”等语,是讽刺满...

皇帝听政之礼仪

皇帝听政之礼仪,雍正初年已形成定制。皇帝在乾清门正中设座,座前有本案。每日黎明时,部院奏事大臣及陪奏官属都聚集门前庭内。皇帝就座后,侍卫立于两旁,记注官进入西阶,部院官进入东阶,都按规定位置齐跪,尚书在前,侍郎在后,陪奏官又在最后。尚书一人奉本匣趋赴...

王锡侯《字贯》之狱

王锡侯(1712—1777),江西新昌县举人,以后由于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被录取,所以就专门从事著述。他一生中著述很多,其中,《字贯》一书,给他招致了杀身大祸。 《字贯》是王锡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编成的。这是一部工具书。他在《序》中批评了《康熙字典》在...

招民垦荒

康熙帝为了鼓励开荒,多次宣布放宽荒地起课年限。后来又规定为凡垦田二十顷以上授以县丞或把总之职。早在顺治十年(1653)定例规定,在盛京招民一百名者,文官授知县,武官授守备;招百名以下、六十名以上者,文官授州同、州判。武官授千总;招五十名以下者,文官授县丞...

乾隆时寺庙之整顿

清初,佛教有了极大之发展,据估算,康熙年间全国共有大小寺庙将近八万处,僧人十一万人,尼姑八千余人。到了乾隆年间,又有进一步的增加。寺庙和僧尼的增加,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容易成为反清力量凭借的有利条件。因此,乾隆多年来屡次下诏禁止创建增造寺庙,认...

伊犁屯田

准噶尔平定后,清廷派军驻守伊犁一带,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给养问题,乾隆二十五年(1760)决定实行屯田制度。 伊犁屯田,最初分为三种:兵屯、回屯、户屯。兵屯是组织汉军的绿营兵丁屯田;回屯由平乱时助战的回民军队参加;户屯则是号召农民前往开垦兵屯、回屯边缘地带...

行“更名田”

在明末发生了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过程中,不少官僚地主和皇亲国戚的“庄田”被没收,转到农民和中小地主手中。清王朝建立之初,曾规定这些土地除缴纳常税以外,还要交纳“易价银两”,作为地租,政府才承认这些农民和中小地主对“庄田”...

劝垦章程

康熙十年(1671),康熙下令再订《劝垦章程》,奖励官、民垦荒。官吏的升迁任免,和垦荒情况挂上勾。清廷规定:贡监生员,组织垦荒二十顷以上的,授与县丞、百总之官;垦荒一百顷以上的,授予知县、守备之官。云南总督赵廷臣,督垦荒地六千顷以上,即被加一级,调到中央,升...

回部平定后之善后政策

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平定回部后,设参赞大臣驻于喀什噶尔。其下,大城设办事大臣,小城设领队大臣,负责军事。在当地铸造“乾隆通宝”铜钱,与原有的旧币并行。在准噶尔部统治时期,统治者对回部百姓进行残酷剥削,赋税甚重,而且经常掠夺子女牲畜,使回部百姓生活...

贝勒、公主以下、额附及品官岁俸禄

顺治十年(1653)二月二十三日定贝勒、公主以下岁俸禄。宗室: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三百两,镇国公七百两,辅国公四百两,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三百、二百七十五、二百五十两,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二百二十、二百、一百七十五两,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一百五十、一百二十五、...

回部之平定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在平定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时,原来被准噶尔部拘禁的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和小和卓木(即布那敦与霍集占)乘机逃回天山南路。他们看到清军刚在伊犁立足,局势并不稳定,便集结天山南路各地回民起兵反清。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在...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