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兵始于明代。清人入关后,京师之兵有满洲、蒙古、汉军、绿营四项,共十多万人。绿营兵属九门提督。并规定汉族各省兵众用绿旗,故亦称绿旗兵。分马兵、守兵、战兵,而战守皆步兵。在京师的称五城巡捕营步兵。分屯各省的,隶属于提督总兵,总督、巡抚节制提镇,兼...
准噶尔部长期与清廷为敌,并煽动西北各地反清,经雍正、乾隆年间多次用兵,终于将准噶尔部完全平定。嗣后,北方之唐努乌梁海也归属于清廷。唐努尔梁海地处准噶部及俄罗斯之间,常对之应兵役纳赋税。早在康熙五十四年(1815),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侵扰喀尔喀时,清廷...
顺治三年(1646),清廷颁布逃人法。所谓逃人,就是清人入关前后,一些满洲贵族通过掠夺战俘、买卖人口、籍没人家属和投充等手段,拥有大量奴仆。入关以后继续坚持这种落后的奴隶制,推行民族高压政策,迫使奴仆大批逃亡,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此等逃亡之人,称之为...
自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与准噶尔划界后,清廷并未忘却西北边陲的不安因素,而是准备等待时期进行解决。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统治者噶尔丹策零死后,其次子达尔札继立,阿睦尔撤纳袭杀了达尔札,另立达瓦齐即位。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驱逐,遂率...
顺治五年(1648)定全国编审人丁之制。每三年编审一次,责成州县印官照旧例造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在乡曰里,各有长。凡造册人户,各登其丁口之数,而授之甲长,甲长授之坊、厢、里长,上之州县,州县归总上报到府,...
大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在四川西北部松潘、理番一带,为藏族群居地区。由于附近有金矿而得名。当地交通不便,居民皆住石碉中。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因立有军功,在雍正元年(1723)被任命为金川安抚使。以后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想吞并附近各部落,遂不断进行骚扰行为。巡...
顺治五年(1648)十月六日,清廷下令许满汉通婚。谕曰:“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十月二十八日又作了补充规定:满官民欲娶汉女者,实系为妻者方准;任职官员需先呈明户部;满女与汉人为婚,...
清初,参照《明律》,于顺治三年(1646)制订《大清律》,颁行全国。《大清律》附有《现行则例》以为定谳时之参考。雍正三年(1725),清廷因《大清律》有疏漏及量刑不当之处,遂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例文由康熙初年之三百二十一条增至八百一十五条。量刑变动较大者不...
天主教自明末传入我国后,屡遭禁抑。清康熙时只准许传教士在北京传教,各省不得设立教堂,但实际上并非认真执行。雍正登位后,即开始进行严厉查禁。查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各地的传教士经常庇护教民,要挟地方官吏;一方面有些教徒曾参与了雍正政敌的政治活动。雍正...
顺治五年(1648)六月三日,清廷下令禁止高利贷。命令规定:今后一切债务,每银一两止许月息三分,不得多索及息上加息。不准放债予赴任之官;禁止外任官放债于民,如违犯,双方俱治重罪。同时还禁止诸王府商人及旗下官员家人到外省贸易。(《清朝文献通号》卷二元四)...
乾隆初年,民间毁钱作铜之风大盛,导致流通之钱短缺。乾隆二年(1737),遂执行铜器禁令:三品以上官员方能使用铜器,家藏铜器限三年内上缴官府,逾期不缴者以私藏禁物论罪。后又通令禁造铜器,规定一品官员方能使用铜器,违禁者予以惩处。禁造铜器之目的,在于保护铜钱...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民除定期交纳田赋外,还要另交人丁税,(即人头税)。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宣布一项新税法,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作为固定丁银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又下令在四川、广东两省先行试点,不...
清代的铜矿全国共有百余处,而云南的开采量最高。当时,户部、工部以及江苏、江西、浙江、福建、陕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所需之铜都依赖云南供给。云南铜矿之大量开采,形成于乾隆年间。雍正初年,全省年产量仅八九十万斤,到了乾隆年间,年产量最多时可达...
清朝入关后,有三次圈地高潮。第一个高潮是顺治元年到三年(1644—1646),主要在京城以内和京城附近三百里以内圈占;第二个高潮是顺治四年到十年(1647—1653),不断向外扩圈;第三个高潮是鳌拜专权时期的康熙三年到八年(1664—1669),这时期已经扩圈到围绕京城五百里...
康熙晚年,诸藩王大多树立党羽,从而相互攻讦。雍正帝即位后,深知朋党之弊,即反复告诫廷臣,指出朋党之为害,并以明末的东林党与阉党的纷争为鉴,晓喻群臣。他并亲自撰写《朋党论》一文指出:人为臣者应只知有君,与君同好恶,才能一心一德,上下融洽。实际上,朋党之禁...
清朝的圈地制,始于北京。顺治元年(1644)六月,多尔衮下令,以京城之半用来屯兵,驱民出城。以南城为居民区,尽圈东城、西城、北城、中城为营地。左翼: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
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已在贵州完成改土归流之政策。因地方官吏的暴虐统治和横征暴敛,贵州台拱一带之苗民聚众起义,占领了黄平、清平等州县。清军副将冯茂诱杀了投降的苗民六百余人,更激起了起义军的愤怒,战事范围迅速扩大。清廷命云南提督哈元生、湖广提督董...
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节为三大节,行大朝仪。王以下各官、外藩王子、使臣,均列班次,在太和殿行礼。天明,王、贝勒、贝子、集太和门,以下官员集午门,礼部奉表入太和殿置案上,鸿胪卿引王、贝勒立丹陛,鸣赞官引群臣进表入两边掖门,依次立丹墀。各国使臣从西...
地处我国西北的准噶尔部长期与清廷为敌,并煽动西北各地少数民族进行反清活动,严重地妨碍了清廷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因此,雍正七年(1729)决定对其进行讨伐。当时任命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和川陕总督岳钟琪分两路进发,计划在第二年会师伊犁。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准噶...
自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后,中俄两国在东北的边境逐渐稳定,但通商贸易发展不大。特别是康熙中叶以后,外蒙古也并入了中国版图,外蒙古的喀尔喀土谢图和俄国的西伯利亚接壤,因而又出现了边界问题。雍正五年(1727),清廷派郡王策凌等和俄国使臣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