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安徽绩溪人,原名洪,字适之,一字胡。 1909年(宣统元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次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8年任《新青年》编辑,鼓吹文学改良,提倡白话文。1919年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扬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诱使青年将实用主义用于考证,兜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1922年抛出“好政府主义”,鼓吹“联省自治”。1924年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5年参加军阀段祺瑞一手策划的善后会议。1926年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1927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兼秘书,并主持编译大量欧美文化书籍。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并参加筹组中央研究院。同年与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宣扬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艺思想。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提倡西化,并继续主张建立民主的政府。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任国民党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未就职。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11月参加伪国大,任大会主席团成员。1962年2月24日在台湾病故。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论学近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