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抗日根据地
亦称“晋绥边区”。位于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东起同蒲、平绥铁路,西临黄河,南迄汾(阳)离(石)公路,北达包头、百灵庙、武川、陶林一线,包括四十六个县,拥有三百二十二万余人口。由晋西北和绥南大青山两块根据地合成。1937年9月,贺龙、关向应等率领八路军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会同当地抗日组织和武装,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西北根据地。1938年6月,一二○师一部组成大青山支队并向绥远挺进,开辟大青山游击根据地。1940年2月,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对党政军民实行统一领导;晋西北和晋西南两个区党委合并,组成晋西区党委,统一领导晋西南、晋西北和绥远区党的工作,并成立晋西北行政主任公署,颁布施政纲领。8月成立绥察行政公署,统一了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政权领导。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辖六个军分区,整顿、健全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使根据地得到巩固。1942年9月,晋西区党委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西北军区亦改称晋绥军区。次年8月,冀中八路军第三纵队一部来到晋绥地区,共同坚持根据地斗争。自1937年冬至1944年春,根据地军民和日、伪军作战一万余次,毙伤日、伪军十万余人。1945年8月,成立吕梁、雁门、绥蒙三个区党委和三个二级军区,投入战略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