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溪山茅亭图》赏析

2024-02-01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溪山茅亭图

清·姚宋作

纸本浅设色

纵一二七.五厘米

横五四.五厘米

藏镇江市博物馆

这幅画在构图取景上,将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的平远之景,与巨岩叠嶂拔地参空的峻伟之景交融为浑然一体,因而令人感到气象壮阔、意境深远。巨岩叠嶂矗立于前,往往因其峻厚坚实,使观者在视觉上有一种重实的逼人之感;看来作者是有意将那座赫然的巨岩大山矗立于画中央,将它作为一种主题来有力地撼动观赏者的心弦。对于山石的处理,画家是勾勒多而皴擦少,其形态和用笔都有意表现得规整而单纯化,由此更增加了巨岩大山那种坚实的力度。由于将庞然大物置于中央容易使画面显得迫塞局促呆板,画家在确立了主峰位置之后,便注意通过画面下方的冈峦坡岸以及左上角的空旷来疏散整个画面的气脉。这些冈峦坡岸的勾勒皴擦与主峰一样,同样也是规整、单纯而有力度的,只是因其在画面上所处空间位置变迁的差异,因而在用笔之轻重、笔与笔之间交叠之多寡有无以及墨色之浓淡枯润方面,显出了一些差异。这样整幅画面的山石因画家对其处理的规整、单纯而显示出来的一种内在的同一性,可以说恰好反映了这一类地貌构成的山脉结构的内在规律。而画家也正是通过对这种内在的相对的同一性的反复运用,使得整个山脉之间在内部有一种蜿蜒移动的力度的传递,因而使画上山脉的整体气势得到强化,加深了观赏者的视觉印象。

姚宋在此图中表现的峰石趋向于单纯。为了打破山石的单调感以显示变化并表现空间层次,画家在近处山石之间穿插安置了一些俯仰有致的杂树、茅亭、老屋以及坡岸边跨溪的板桥等。浩淼空阔的秋水,从画面的左上方迂回而来,那一长片茫茫的虚白与右面峰石的大块留白遥相呼应,在杂树、亭屋、板桥等景物的点缀映衬之下,使得整幅画面更显出秋天的苍茫辽阔的意境。

从姚宋这幅画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汲取了弘仁的法乳。弘仁在康熙二年(1663)去世时,姚宋还是个年方十五六岁的少年。弘仁的早逝,使这位大师过早中断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而后继者姚宋通过自己深体细悟的苦学,能将老师的衣钵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对后人来说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人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流传有绪。

溪山茅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