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落花游鱼图》赏析

2023-07-06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落花游鱼图

清·恽寿平作

绢本淡设色

纵六五.五厘米

横三○.一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享誉清朝画坛的“没骨”花卉,上承唐宋遗绪,下启近世画风,其创导者恽寿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家。《落花游鱼图》即为恽氏数百幅存世作品中的一件精心之作。此幅左上角有画家的题识:“菰叶翠相结,藻影青可怜。鯈鱼游其间,愿得惠子兮,从我于濠上之观兮。乙卯余客湖滨,绿堤花岸,蒲滩荻港,于此流连,戏作斯图,略得宋人刘寀遗法。青蓑钓隐恽寿平。”下钤“叔子”、“寿平”两朱文印。右下角有“曾藏钱梦庐家”、“虚斋审定”两长方朱文印。左下角有“钱天树印”白文印。可知此图在道光年间曾为平湖钱天树(号梦庐)收藏。

落花游鱼图

图作落花一朵,小鱼十尾,以及浮萍、水藻之类。用笔设色简洁素雅,描绘形象,生趣盎然,意态并佳。在画幅中央显著的地位,以朱红色画一花瓣尽褪的花蒂,若不经意地散落在水面,旁边一大片空白,使并不引人注意的花蒂显得十分醒目。环绕花蒂的小鱼,用不同层次的淡墨晕染鱼身、尾鳍,再以浓墨点睛。画家很注重刻画小鱼的形态,那略带夸张的尾鳍,显示了小鱼的轻柔绰约,那弯曲有势的身姿,则突出了小鱼灵活敏捷。至于浮萍、水藻,画家则用淡淡的橙黄、花青点染而成,或星星点点,漂浮东西,或密密层层,牵连成片,时隐时现,若有若无,体现了恽寿平“没骨”花卉中淡雅脱俗,虽红翠相映,绝无脂粉气的特色。

落花和游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此图的主题,是画家的匠心所在。以落花为中心,四周是翻跃回面,引起鱼儿的好奇,群鱼争相啄之,强者必胜。且看画中那条脱群出击的小鱼,其体形比另外九尾稍大,就是这个意思。还有,这样安排位置也便于突出画面主题,九尾小鱼在落花周围打转,形成一个半圆,另一条甩尾曲身,鱼头直指落花。整个画幅的中心部位,处于两个弧形的包围之中,上下是实,左右为虚,有热闹之感,而无冗杂之嫌。

这幅画的技巧风格,继承了宋人刘寀的“遗法”。如在画鱼的方法上,就借鉴了刘寀的《群鱼戏藻图》卷,其中有几条鱼的形态,如那条单独游行的小鱼,以及九尾小鱼中左下方的两条,基本上与刘画一致。可见恽寿平当时曾将刘寀的《群鱼戏藻图》卷作为蓝本。这是他努力学习前人为创出自己面目的一种方法。

然而,恽寿平创作此图又有其本来的思想原因。

他在题画诗中写道:“愿得惠子兮,从我于濠上之观兮。”“濠上之观”,即指庄周与惠施的濠梁观鱼,庄周以其机敏狡黠的辩答,表达了自己悠然独得、出世入化的思想。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墨客中传诵不衰,尤其为历代一些愤世嫉俗者所钟爱,成为他们在排遣忧愁、自娱心意时的绝好题材。恽寿平生活在明亡清兴之时,少经丧乱,屡受折难,他洁身抗志,绝意仕途,专以卖画养家度日。其思想上兼有儒教、道家两者的成分,流露于作品中,就表现为愤懑与超脱的矛盾。恽寿平自命“青蓑钓隐”,流连于“绿堤花岸”、“蒲滩荻港”,来欣赏妙不可言的游鱼之乐,并希望像庄周那样,放迹于山水,游行于天地。这正是他对当时社会表示极大不满的一种具体表现。读此画,不可不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