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云山幽趣图》赏析

2024-10-28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云山幽趣图

明·陈继儒作

绢本水墨

纵一一○.四厘米

横五四.六厘米

藏辽宁省博物馆

明末陈继儒和同郡董其昌等倡导画分南北二宗之说,在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甚有影响。他又竭力提倡文人画的审美意趣,在其《云山幽趣图》中也可领略一二。

此图诉诸视觉感官所拓展的审美境界,巧妙地利用空白来表现云气灵动的生意,体现了积雨初歇、林麓乍霁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妙在“因地成形,移步换影”,常常利用“云气为象”、以虚代实来表现空濛的境界,作为开阔空间丰富意蕴、启发观众联想的艺术手段,反映了中国画讲究含蓄、神似、象征的绘画美学思想。图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瞬息万变、缥缈无定、似锦似缎的白云,悠悠然从一边飘向另一边,无拘无束地在画面中涌回。照苏东坡的讲法,烟云是“无定形而有常理”的景象,但要在画面上处理得当,符合“常理”,并非易事。作者用水墨写意的手法,以大块墨色来构成黑白对比效果,衬托出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云层,根据自然变化规律,将云处理成流水般的动势,绵延不断,似波浪滚滚而来,达到如李贺《天上谣》中形容的“银浦流云学水声”那样的意趣。

传统山水画表现云有各种不同方法,诸如重彩中的勾云填粉,水墨写意中的染云、空云等。此图作者“腕底烟云无尽”,“有欲观其象,无欲传其意”,藉空云之法,以表现出一种空灵、清朗的艺术气氛。作者恰当地驾驭墨色的渐层变化,画面穿凿景物,摆布高低,云开山合,俱以此生发。画面重心部分茂树浓荫,柔枝摆荡,间以屋舍点缀,小桥参差,溪涧隐现,由近及远,次第纵深;中景疏林淡影过渡到远处,山形树影,横笔簇落,以点为皴。作者运用藏露隐现的手法,如画论上所谓“烟云处断续有则,若主于露而不藏,便浅薄,即藏也易尽矣”那样,达到虚实掩映中使云层蜿蜒曲折,映带圆转,给人以“云山幽趣”的审美感受。此外在细节描写上也颇具匠心,如大块浓密墨色中,处置勾线空白房舍,密中求疏,而不感到窒息,使有立锥之地。树丛以梅花、介字、夹叶以及竖的、横的多种方法来丰富层次变化,又从属于墨色的统驭之中。

云山幽趣图

全图在绢本上水晕墨章,湿笔渲渍,“运墨而五色具”。清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里说:“湿笔难工,干笔多好。湿笔易流于薄,干笔易于见厚;湿笔渲染弗工,干笔点曳便捷。”陈继儒此图,笔——线条的表现,墨——层次的协和,配合恰当,绢本上用湿笔却不流于平薄乏味,使笔墨和意境,写景和抒情达到统一,和他往常被称为“涉墨草草,苍老秀逸”、脱略形迹、标榜士气的作品不大一样,是陈继儒山水画中较好的一幅,唯墨韵为胜而骨力稍弱。

此图自题“仿巨然笔意”,这个“仿”字反映了当时摹古的时代风尚。实际上这幅山水还是有一定写实意味的,而风格特点倒颇近似“米氏云山”。清查士标形容米氏画格为“群峰出没白云中,烟树参差淡与浓。笔意无穷看不尽,天边还露两三峰”。欣赏《云山幽趣图》也颇能意会此中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