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秋林草亭图》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名画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秋林草亭图

明·徐贲作

纸本水墨

纵九九.六厘米

横二六.五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布局采取了倪瓒山水画的格法,近处坡岸杂枿,临水筑茅亭水轩,一逸士坐亭内闲眺溪山;中隔一大片水域,远山苕峣叠连,山脚延伸出巨冈平岸,数间茅屋掩映树丛间,并有板桥接岸。景色具有江南水村山乡的特点,境界清寂淡泊。据朱彝尊《徐贲传》记载,徐贲先世为蜀人,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元至正年间,张士诚据吴地称王,闻徐贲才名,欲辟召他为官,徐贲不愿附趋,避居蜀山,筑精舍于山麓,以隐君子自居。这幅作品虽然未署年款,但可以看作正是画家这段隐居生活的艺术表现,犹如他在题诗中所表露的:“山腰未雨云先湿,湖面无风水自波。一觉虚斋人事少,重阴高树晚凉多。”其实,他所处的时代,恰是动荡不安的年月,何尝“人事少”?抗元的风暴已掀起汹涌的波涛,岂是“无风水自波”?然而,徐贲作为一个洁身自高的文人,他深痛世道的混浊,又不愿卷入纷争的时局中去,只能遁迹山林,忘情泉石,在静谧幽美的自然界中求得暂时的安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同时以艺术的形式——绘画来托出这一番心绪。“一觉虚斋人事少”,不隐隐包含着对混乱现实的厌恶和抗争么?!

此图的山峦形象多取法于董、巨,浑圆而曲折多姿的山势,山上草木茂密,山下点缀汀渚村舍,用披麻皴法表现江南土山的厚实滋润;树木简笔勾干,各种点叶,显得葱郁蒙葺,明显地继承着董源及黄公望一系江南山水画派的传统。比较他在洪武丁丑(1397)所作的《庐山读书图》,后者层嶂叠嶂,笔法缜密繁复,更多地受到王蒙山水技法的浸染;而此图的笔墨较为简疏和单纯,推断应是他较早年的作品。

徐贲的画迹传世极少,他以文人从事绘画,嗣承元代文人画的遗风,在江南一带有很深的影响,对于以后苏州地区吴派的崛起,起着启导作用。

图上除自题篆书“秋林草亭”和七绝一首外,尚有陈循题诗:“结宇正临流水,卷帘卧看青山。中有隐居君子,白云和鹤同还。”颇切画意,亦冥合作者的心绪。陈循景泰年间曾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徐贲卒时,陈尚在髫龄之年,当不及相见。图幅裱边还有清平甫钧、马沅、李云章、邓廷桢等人题跋,经安西林、陶梁等收藏,著录于《红豆树馆书画记》。

秋林草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