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南渡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描写渡口景物的抒情诗。首联写江中远景。斜晖映照江波,波光 闪烁;小岛弯曲,草树丰茂,连着青翠山峦。此联写得景物鲜明,色彩斑斓,生机盎然。 “空”“苍茫”写出了江上空阔、旷远的景象,也透露出诗人空明、平静、无虑、闲适之心境。 颔联写渡口之景。船载嘶鸣骏马,随波远去;岸柳荫下,过渡之人歇着,聊着,待船回归。 “看”“待”,两个动词,概括生动,使此联构成的画面显得极有生气,蕴意丰富。柳荫下 的渡客,是悠闲,还是匆忙?是从容,还是焦急? 是恬淡,还是惆怅? 这里展示的,俨然 就是一幅野渡风俗画,给人留有空白的想象。颈联写江岸之景。
行人走过,群鸥惊飞; 江岸水田,白鹭翱翔。这是一幅清新隽永的江畔风景画。鸥、鹭两个意象,具有象征义, 正是浪迹江湖、与世无争的隐逸士人之形象。尾联化用典故,抒发感慨。来往渡客,谁 能理解我驾一叶小舟,去寻范蠡的深意,迷醉于奇丽的五湖烟水,才能忘却人世间的是 是非非。“谁解”,流露出独立不羁,孤芳自赏的情怀。“独忘机”,表达了诗人心境澄明, 忘却世俗,超脱功名利禄,追求旷达、闲逸、宁静、怡悦的思想。这是诗人怀才不遇,遭 遇凄凉困顿之后,欲逃离人间、纵情山水、安顿生命的桃源之路。无疑,此诗抒发了诗 人淡泊名利,厌倦仕途,与世无争的感慨。此诗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朴雅,境界清 空。其真切自然的诗境,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获得精神的自由,进入怡然自得的桃 花源境界。
行人走过,群鸥惊飞; 江岸水田,白鹭翱翔。这是一幅清新隽永的江畔风景画。鸥、鹭两个意象,具有象征义, 正是浪迹江湖、与世无争的隐逸士人之形象。尾联化用典故,抒发感慨。来往渡客,谁 能理解我驾一叶小舟,去寻范蠡的深意,迷醉于奇丽的五湖烟水,才能忘却人世间的是 是非非。“谁解”,流露出独立不羁,孤芳自赏的情怀。“独忘机”,表达了诗人心境澄明, 忘却世俗,超脱功名利禄,追求旷达、闲逸、宁静、怡悦的思想。这是诗人怀才不遇,遭 遇凄凉困顿之后,欲逃离人间、纵情山水、安顿生命的桃源之路。无疑,此诗抒发了诗 人淡泊名利,厌倦仕途,与世无争的感慨。此诗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朴雅,境界清 空。其真切自然的诗境,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获得精神的自由,进入怡然自得的桃 花源境界。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利州南渡》.[唐].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 《 lì zhōu nán dù 》《 利 州 南 渡 》.[ tánɡ ]. wēn tínɡ jūn..[ 唐 ]. 温 庭 筠 .dàn rán kōnɡ shuǐ duì xié huī , qǔ dǎo cānɡ mánɡ jiē cuì wēi 。澹 然 空 水 对 斜 晖 , 曲 岛 苍 茫 接 翠 微 。bō shànɡ mǎ sī kàn zhào qù , liǔ biān rén xiē dài chuán ɡuī 。波 上 马 嘶 看 棹 去 , 柳 边 人 歇 待 船 归 。shù cónɡ shā cǎo qún ōu sàn , wàn qǐnɡ jiānɡ tián yí lù fēi 。数 丛 沙 草 群 鸥 散 , 万 顷 江 田 一 鹭 飞 。shuí jiě chénɡ zhōu xún fàn lǐ , wǔ hú yān shuǐ dú wànɡ jī 。谁 解 乘 舟 寻 范 蠡 , 五 湖 烟 水 独 忘 机 。
- 《利州南渡》.[唐].溫庭筠.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澹荡的空阔江水,映照着夕阳的斜晖;暮色苍茫的曲岛,连接着远山翠微。波浪上传来马嘶声声,看渡船悠悠远逝;柳荫下人们乘凉歇息,等待着船儿归。当渡船滑过一丛丛沙草,惊得群鸥扑扇着翅膀散开; 远望万顷江田宛如明镜,一只白鹭在镜面上缓缓翩飞……呵! 谁能理解,范蠡功成后辞官乘舟而去? 因为他独能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爱上了五湖烟水!
【逐句翻译】
澹然空水对斜晖,水波摇荡闪烁映着落日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②。烟水苍茫的小岛连接着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江波上马嘶声随着渡船远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柳荫下渡江人等待船儿回归。数丛沙草群鸥散,沙滩草丛里惊飞一群群鸥鸟,万顷江田一鹭飞。一只白鹭在无边水田上翻飞。谁解乘舟寻范蠡③,谁理解驾舟去寻范蠡的旨意,五湖烟水独忘机④。迷恋五湖烟水独忘世俗心机。 - ①利州:今四川广元市,位于嘉陵江北岸。②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北周 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游客值春辉,金鞍上翠微。”③范蠡:春秋楚人,字少伯, 曾助越王勾践破吴复国,功成身退,入齐,改名鸱夷子皮,经商致富,称陶朱公。(见《史 记·越王勾践世家》)
④忘机:无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与世无争。李白《终南山过斛斯 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集评】
明·胡以梅:“一二写渡头之景,极松华润。‘去’,从此岸看,‘归’,谓彼岸言也。三言渡马而波上长嘶,写得峭削; 四言对岸亦有候船欲渡来者,‘歇’字见是行道之人。五言船至而鸥惊,六乃远望所及。通篇如画,一似少陵入川《白沙渡》之作,句法变换,总饶灵气,玩味骨节方得。言如此清景, 堪动遁思, 皆世网所樱, 谁解追踪范少伯以忘机乎?” (《唐诗贯珠》卷三十)清·金圣叹: “水带斜晖,加 ‘澹然’ 字妙,分明画出落日帖水之时,不知其是水,‘澹然’,斜晖澹然也。再加 ‘曲岛苍茫’ 字妙,曲岛相去甚近,而其苍茫之色,遂与翠微不分,则一时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顷刻也。三四波上马去,柳边人歇,妙妙!写尽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无风无雨,而不如是,固不独利州南渡为然矣。日愈澹则岛愈微,渡愈急人愈哗,于是而鸥散鹭飞,自所必至,我则独不晓其一一有何机事纷纷,直至此时始复喧豗求归去耶?末以范蠡相讽,政如经云: 如责蜣螂成妙香佛,固必无是理矣。” (《圣叹选批唐才子诗》甲集卷五)【点评】 此篇与五律《商山早行》都是写征行况味的名篇。彼篇写陆行情景,本篇则写水路情状,同以刻画景物见称,“波上”、“柳边”一联是此诗传世名句。全诗前三联写景,江上、渡头、水中、岸边,两两相映,涉笔成趣,层次井然。颔联侧重写人,曲尽旅人劳顿情形,颈联转笔写物,鸥散鹭飞,暗示船惊人喧,人事的烦扰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宁静气氛。然后于苍茫江湖之上,唤出一位悠闲逍遥的古人与汲汲争渡者相对照,结出主旨。范蠡之所以为后人追踪仰慕,是他的那份功成身退的自足与回归自然的潇洒,这正符合那些既厌恶官场龌龊、又急于建立功名,既不甘寂寞、又自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们的生活理想。因此,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几乎成了他们终生追求、身体力行的人生准则。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范蠡所拥有的那个完满的结局,只能是一个超然的幻想。残酷的现实总是把他们推入依违进退的矛盾境地而不能自拔。因此,联系温庭筠一生蹭蹬困厄的遭际,在这清醒的责问里,不是深深地流露出他的内心痛苦与遗憾吗?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县,嘉陵江流经该县西北面。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此地渡江时所作。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旅的地点和时间: 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的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状: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象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利用数量词的巧妙结合,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窠,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宁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远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突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想望。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志淡泊,与人无争。这两句是说,如今谁能懂得乘一叶扁舟去追寻范蠡的足迹,逍遥于江湖烟水中而忘机一切俗念呢?言外之意,我便有澹然遗世,忘却机心之志,谁能理解呢?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泊才子。他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言。“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远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很有机心的人。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而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则,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从这首诗来看,确是有道理的。
- 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秀丽的嘉陵江纵贯其境。温庭筠行旅入川至此,面对大好山川景色,诗兴勃发,援笔挥毫,给后世留下这首感慨深切、意境优美的写景诗。夕阳西下,一抹余晖映照在宽阔的江面上,粼粼波光,闪烁不定,色彩纷呈;弯曲的江岸,苍翠的山岚,林荫一片苍茫,也在夕阳的辉映下,给江堤、江面留下斑驳的倩影。诗人此刻来到这江边渡口,将扑入眼帘的景色印入脑海,写入诗中。他用“澹然”喻江面闪耀的波光,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和遐思;以“苍茫”、“翠微”状岸景,又将人的视点移于山岚,井然有序,自然贴切。颌联承上,再次一写水中,一写岸上,“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于江心。“看棹去”,是从岸上的角度来观察的,表明作者尚留在岸边,饶有兴味地观赏这日暮江渡场景;船儿缓缓地浮江而去,他自己则悠闲地歇息在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前两联描写,江中、岸上交替着墨,层次清晰,色彩分明,有色有声,尤其是颌联,更显得动静相宜,形象生动。接着写渡江所见情景:船过江中沙洲,惊起草丛中正欲返巢的鸥鸟;回首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向远方。这一联利用数量关系的巧妙组合,属对工整,且深化了诗境,增强了动感与纵深感,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名句。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有句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意境正与此联上句如出一辙,而下句中的江田白鹭之空灵悠远境界,又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积雨辋川庄作》),具有相同的神韵。温庭筠一生不得志,此刻,他突然置身于眼前的特殊环境,不禁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欲学那春秋时楚国大夫范蠡故事,急流勇退,泛舟五湖,逍遥于江湖烟水之间而抛却一切俗念。“谁解”,其意谓,我纵有如此之志,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呢!其内心深处的悲凉感觉不言自明; “忘机”,双关语,本意为保持纯洁内心,不追求机巧诈伪,此处指心志淡泊,与世无争。其实在颈联的下句中,诗人就已流露出澹然遗世之心,那卓然不群、飘然飞向云际天边的白鹭,已使他怦然心动,艳羡不已了。此诗描写行旅利州、南渡嘉陵之际的所见所感,句句与水相关,有水中,有岸边,有近景,有远景,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却毫无堆砌之嫌。章法上不落俗套,摆脱了律诗前后四联起承转合的一般规律,前三联依次递承相接,选材新颖精当,意境幽远清雅,对景物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同时又为尾联的无限遐思埋下伏笔。结尾仍以“舟”、“水”绾结,使全篇一气呵成、文气贯通,仿佛他就要踏浪乘舟,立刻去追寻范蠡的踪迹。
- 此诗写利州(今四川广元)南渡之人事,写嘉陵江上之晚色, 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透露出诗人倦怠红尘,欲效仿范 蠡归隐江湖之意。全诗清新自然,境界旷远,但落魄飘零之感深蕴其中。首联写嘉陵江两畔的美丽景色。诗人从利州南渡嘉陵江,来到江畔, 他不免被江畔的美景所陶醉。开阔澄澈的江面上,波光粼粼,夕阳残照在 江面泛起万点荧光。蜿蜒曲折的岛岸与翠绿葱茏的远山交相辉映,呈现 出一片苍茫宏阔的气象。此二句构思巧妙,用笔如神,绾结全篇,涵意隽 永,令人回味。清代学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曾评曰:“‘水带 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 上又加‘澹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 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颔联则描述渡江之过程。眼看着人和马都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 柳树下停歇的人们再耐心地等待船儿返回。此二句,由近及远,描写的视 角从船上向对岸渡口移动,关注的对象包括船上的人和马,以及渡口柳树 下等待的人们。在渡船过程中,马嘶与人闲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间, 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悠闲渡江的山水画。颈联依然写渡江,不过从悠闲转入勃发,充满着昂扬的生命张力。船 过沙洲,惊起草丛中栖息的沙鸥四处飞散。万顷水田之上,突然一只白鹭 掠空飞过,在空濛的天际划过一道长长的影子。休憩的沙鸥被惊起,表明 渡船的时间在傍晚。用“万顷水田”与“一只白鹭”相对,凸显出江面的开 阔与清静,丰富了诗歌的神韵。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不如归去”的遁世心态。谁能够真正理解我 驾舟找寻范蠡的心意呢?或许只有那浩瀚的五湖烟波才能让我忘却红尘 念想吧。“独忘机”三字蕴意丰赡,应作多层解读:一是诗人透露出淡泊隐 世、忘却机心之心;二是感叹自己的隐世之志无人理会;三是以一“独”字 诠释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同流合污的坚贞与情操。既有无奈,也有坚 守,其“高旷夷优之致,落落不群”(《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