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2018-06-10 可可诗词网-张九龄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表达亲人思念之情的诗作。

     诗的首联是说,看到海上明月升起,想象远在天涯的亲人一定和自己一样在望月而遥相思念。由景入情,扣题“怀远”。颔联则直抒胸臆,表达相思之情。“灭烛”句写室内望月,“披衣”句写室外望月,“露滋”二字既表明夜已深,又说明望月之久,主人公因思念亲人而夜不能寐、起床望月的情景活现于纸端。尾联言月光虽可爱,却不能捧满手送给亲人,不如回卧室里做一个与亲人团聚的美梦。主人公因望月而更加渴望见到亲人,相思之情无法排遣,只有求之梦寐了。这首五言律诗写得细腻深婉,蕴藉自然,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 wànɡ yuè huái yuǎn 》 
    《 望   月  怀   远   》 
    .[ tánɡ ]. zhānɡ jiǔ línɡ.
    .[ 唐   ]. 张    九  龄  .
    hǎi shànɡ shēnɡ mínɡ yuè , tiān yá ɡònɡ cǐ shí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qínɡ rén yuàn yáo yè , jìnɡ xī qǐ xiānɡ sī 。 
    情   人  怨   遥  夜 , 竟   夕 起 相    思 。 
    miè zhú lián ɡuānɡ mǎn , pī yī jiào lù zī 。 
    灭  烛  怜   光    满  , 披 衣 觉   露 滋 。 
    bù kān yínɡ shǒu zènɡ , hái qǐn mènɡ jiā qī 。 
    不 堪  盈   手   赠   , 还  寝  梦   佳  期 。 
  •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苍茫的大海上,缓缓升起一轮皎洁的月华;遥远的天边,你也凝望着,静听心潮喧哗。这漫漫长夜,真令人愁怨;整夜整夜,低头抬头见你如鲜花。熄灭了烛光,满屋的月华却更妩媚可爱,披衣出门,露水沾湿了脸颊。捧美妙的月光赠给你吧,月华却从指间漏下;回吧,回吧,回到卧床,在梦中听你的醉语甜话!

    【逐句翻译】

    海上生明月,大海上升起哟一轮明月,
    天涯共此时①。天涯望月你与我同此时。
    情人怨遥夜②,多情之人怨恨漫漫长夜,
    竟夕起相思③。整夜里都在为情人相思。
    灭烛怜光满,吹灭蜡烛为爱皎月圆满,
    披衣觉露滋④。披上寒衣因觉清露更滋。
    不堪盈手赠⑤,不能掬美好月光来相送,
    还寝梦佳期。还是在睡梦里寻觅佳期。
     
  • 【注释1】
    ①“海上”二句:出自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 月。”天涯,天际,远方。
     
    ②遥夜:长夜。宋玉《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 哀。”
     
    ③竟夕:终夜,自夜晚到天明。
     
    ④“灭烛”二句:二句乃倒装,应为“怜光满乃灭烛, 觉露滋方披衣。”滋,增多。
     
    ⑤“不堪”句:言月光不能把握,难以为赠。晋陆机《拟明月 何皎皎》云:“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佳期:约会欢叙之日。屈原《九歌·湘夫人》: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注释2】
    ①情人怨遥夜:情人,多情的人;遥夜,长夜。 
    ②竟夕:终夜: 
    ③怜:爱惜之意。 
    ④滋:多。 
    ⑤不堪盈手:不能满手。 
    ⑥“还寝”句:回到卧室,梦见相会之期。
     

  • 【集评】 清·沈德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至语。”(《唐诗别裁集》卷九)
    清·姚南青:“‘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五律中离骚。”(《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点评】 此诗将想念远人的幽情托之一轮皓月,寄寓自己怀才不遇、失意苦闷的沉重压抑感。全诗情景融成一片,风格怨而不怒,前人称为五律中的《离骚》。虽然这类托月寄情的诗句在李白的《夜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已反复运用,但这首诗辞采清丽淡雅,情致温和深婉,别一番韵致,故传为千古佳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张九龄为人诚挚, 《新唐书》说他交友有始终,他的诗《望月怀远》曲折细腻地表现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
     
        起句“海上生明月”,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个怀人的环境:一轮明月从远远的海上升起。实际上是作者怀念意中的人,而先用这么一句,好像他的怀念是明月引出来的。落想非凡,但含蓄不露。第二句写自己兼写对方,都是天涯游子,意谓彼此互相怀念。下文只就自己一面写怀念之情,而对方的怀念不出一字, 却可于言外得之。这正是用笔高妙之处。谢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殆为此两句所本。苏东坡的 “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白居易的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都是写因望明月而触动怀人的深情。它们同出一源,而写来各极其妙, 扣人心弦。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情人,深于情感的人。遥夜,漫长的夜晚。竟夕,通宵达旦。这里点出了诗的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愁人知夜长,因为怀念意中人, 不能入睡, 所以感到夜长。他陷没于相思之中了。一个“怨”字,下得很不平凡,夜是无知觉的,而诗人竟对它生怨,其不自聊赖的心情不是更为突出吗?诗人因夜长不能入睡, 陷入相思之苦而生怨,是可以理解的, 但诗人要排除它是不可能的, 他哪能像木石的无情呢?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是联接自己与远人的纽带,看到它就好象看到远人。后以诗人吹灭蜡烛,让可爱的月光充满卧室。但时间流逝, 月光旋即离开了卧室,诗人又披衣追逐到室外,沉醉在皎洁的月色中,念友的心情仿佛得到了满足。可室外露水重,使他感到凉意,不能久留,于是又从室外回到室内。李白的 《玉阶怨》说: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是写室内走到室外,与此诗的写法不同, 却同样表现了相思的深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不能。盈手,满手,语本陆机诗:“揽之不盈手。” ( 《拟明月何皎皎》) 佳期, 美好的会面。李白送别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张若虚写闺情, “愿逐月华流照君。”( 《春江花月夜》)都托意于明月,但毕竟都成为幻想。张九龄也产生过以明月捧赠远人的念头,但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捧赠,还是回去就寝做一个团圆的梦吧!诗人想用梦中团聚来摆脱现实中思友的痛苦, 更见其情思缭绕, 怀念的深切了。
     
        这首诗写怀远之情,曲折而深至。由景到情,融情入景,幽思要眇,如往而复, 真是一唱三叹有遗音了。
     
  •  
          这首五言律诗是借月寄情的名篇,作于诗人暮年遭贬荆州之后。诗人被谗去国,不仅自己“致君尧舜,齐衡管乐”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唐王朝也失去了一位贤相。从此以后,君昏于上,臣蔽于下,开元之治急遽地转变成天宝之乱。诗人目睹“神理日微灭”的时局,忧心如焚,一腔悲愤往往“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首诗通过“望月怀远”的习见题材,以《离骚》“美人香草”式的比喻,反映了这位白发弃臣对君臣遇合无因的孤独冷寞处境和悲愤悒郁的心情。其中也寄寓着忧君忧国的深情,是一首“兴去国之悲”的政治抒情诗。姚鼐评此诗“是五律中《离骚》”。
     
        首联写朗月东升,万里通明,是点题。出句写月,暗寓“望远”,起势阔远,振起全篇。这里的“海”,是指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与王湾“海日生残夜”,孟浩然“平海夕漫漫”句中的“海”字同意。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而用“生”,赋予明月以生命,表现一种动态的雄壮阔远的意境。对句由景入情,明写“远”,暗寓“怀远”。“天涯”二字自然精妙。天涯共对一轮明月,它成了感情的纽带。诗人因“望”月而生发“怀远”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两句与“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等一样,都是借月托情的名句。这一联用了虚实相错的手法,把题面的情景全部收摄,景象雄浑阔远,为下文集中写“望”、“怀”留下了无限余地。
     
         颔联正承“怀远”,虚写“望月”。这两句说:有怀远之情的人独怨漫漫长夜,因这皎洁的月色竟是如此撩人心绪,使人一见到它,顿生怀远之情而竟不能成寐。这一联采用流水对,语势流走,极有情韵。颈联承上联进一步抒写深宵对月相思的情态:灭烛沉思,光照满室,思情无法排遣,于是披衣步出庭院,对月长想。这一联由室内到室外,以连续性的富有特征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丰富而又深沉的怀远之情和激烈的内心活动。其中又有多少哀婉委曲难以言传的情意!
     
         尾联出句合望月,化用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意。想把满手的月光以遗远者,可见其对远者有多少真挚深切的情意呵!同时,也在向远者表露他对月之高洁清白充满着爱,也即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品格。说“不堪”,因月有影无形,不可把握,“盈手赠”之不能实现,显示无由遗远以表白心迹的苦恼。望月不见人,只得回到卧房,希望与远人在梦中相会。将不可得之事求之于梦中,愈见其对于远人情意深长,真挚动人。
     
        这首诗章法井然,境界浑融,哀婉深切,情韵悠远,意境清朗深曲,感情真挚动人,是唐人怀人之作中的杰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至语。(沈德潜《唐诗别裁》)
     
  •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曾任中书舍人等职。唐玄宗二十二年迁中书令,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为人正直不阿,敢于犯颜进谏,深为奸相李林甫所排挤,开元二十五年罢政事,贬荆州长史。张九龄有《感遇》诗十二首,承陈子昂的诗风,抒写当世的感慨,寄托被打击后的激愤情志,在唐诗中很被注意。
     
       《望月怀远》写的是月夜怀念远方人,情景都很别致。夜幕来临,明月在海上升起,自己的心上恋人,远在天涯,但千万里外,当头明月却可相共。怀远之人由于情动于衷,很为恼怨这使人不眠的长夜,想望之情竟夜不息。由于怀远之情是由望月引起的,并且是想象并完全相信自己的情爱同心的友好,也是在同一时刻凝望着从海上升起的一轮明月,对于身边的烛光则格外觉得没有意思。烛光虽然向来以替离人垂泪而受人怜惜,但这时,它只能照见本人,却不是与情人天涯相共的高天证物,留着它的光焰,只能分散人的怀远心思,并使这遥夜怨长,因为“怜光满”,还是让它委屈一下,把它熄灭了。这一句“灭烛怜光满”,是动作的情,心理的诗,是全篇中最中心的诗句,它收结了前四句,开启了后三句,一切诗情系于“怜光满”三个字,连“灭烛”也是缘情于此的!
     
       望月的“情人”,由于在月中看到了远方月下的另一望月怀远的人,这时的满月光辉,好象她的每一个分度里都含有无限的情意,于是在心理距离上,由“望”而“共”,由“怜”而近,相思意切,忘乎所以,竟以为近月即能近人,于是忘却了月夜的清秋露冷,以致披衣走出户外,但这时才发现,月亮还是高挂在远天,升浮在海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刻才清醒地意识到,相思意里的情人,还是远在天涯相望中。爱是一种难以说明的奇迹,她可以使人聪敏,也能把人变得愚痴。诗中的望月怀远人,他的想法该有多么美妙:在清浓的月色前,如果能满把捧来月色,把它们集聚得很多很多,然后把这些竟夕相思的可爱的证物,而且又是洒落在天涯另处的光辉,都能寄赠给“千里共婵娟”的另一人,那该是多么珍贵而含情的礼物!可是从晋代的陆机开始,在月下“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谁也没有抓到一把月色。这位望月怀远的情痴,也不知试验了多少次,最后也不得不清醒地宣告说: “不堪盈手赠”!这愚痴中该蕴含着多少真情,多少深意!痴心相爱者,虽远在天涯,但心是相共的,所想所行也多是不约而同,诗中人想到“天涯共此时” (也可能是离别时就约定了明月圆时,天涯同望),还会想象到,异地情人也要在“竟夕起相思”之后,在月光下,得出同样的“不堪盈手赠”的认识;心同的人,梦也会相通,那就赶快回到屋中,共在一轮明月的照拂下,做一场神魂相聚的好梦。一句“还寝梦佳期”,平息了离怨,盛满了希望,收结了全诗,不管睡去后是不是能在梦里得遇佳期, “怨遥夜”的人,至少可以是暂得神安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