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类·衬的宋词赏析

2024-12-18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构思类·衬的宋词赏析

【依据】 “不听秋声”是来路,“风雪灞桥”是去路。同用一衬,恁地变化!(高亮功《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 卷一)

【词例】

满 庭 芳

小 春

张 炎

晴皎霜花,晓镕冰羽,开帘觉道寒轻。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欣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解析】农历十月的气候有如初春,故称小春,或称小阳春。这正值秋后冬前,因其颇似春意,竟可能诱发某些树木重又开花。宋人欧阳修 《渔家傲》 云:“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陆游 《闲居初冬作》 云:“东窗换纸明初日,南圃移花及小春。”人们都很珍惜这短暂的时光。此词题为小春,作者惋惜这一段短暂的时光易去,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方法,避免正面着笔,将小春季候特点表述得很富诗意。词的上片写秋后的小春景象。初冬时节,我国大部份地区都有霜雾了,甚至还有如鸟羽一样的薄冰。秋雨连绵的季节过去了,小春的气候回升,光照较多。晨曦使霜花显得分外皎洁,使冰羽溶化,虽然感觉有些轻寒,而却似早春二月那样清新宜人。一些花期早过或花期未至的花木往往误以为这宜人的气候是自己的花期来到了,便偷偷地开放花朵。当然栖息于园林的禽鸟也易于感到新的变化,高兴地啼鸣起来。一切景象宛如春光,园林充满了生机。欧阳修曾在 《秋声赋》 里描述了秋风的凄厉与肃殺:“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但是到了小春,突然出现一番新的景象,文人们停辍了凄凉的赋笔,听不到可怕的秋声了。这里词人将小春与深秋作了对比,衬托出小春风光之可爱。但是这个季候太短暂,令词人感到惋惜。消凝,即伤怀。所感伤的是,花枝借暖开放,并不繁盛,足见对人并非多情了。显然这不能怪花枝之无情,它无法摆脱四时运转的必然命运。上片的结尾转入了抒情,并向下片的词意过渡,因而上下片之间词意连绵。词的下片着重表现人们对小春的珍惜。阳和,指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纪》 云: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小春的阳和尽管短暂,得之不易,因而尤令人珍惜,于是人们在园林里寻红探粉,甚感适意与高兴。人们爱惜乍放的稀疏花朵,尤其是痴小的女子,还为之整理好护花铃。相传唐玄宗天宝初年,宫苑里以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当雀鸟翔集时,为了保护花枝,则令园吏牵动铃索以惊起雀鸟。词人的构思很巧妙,设想小春之花保护好了,如果那些已入冬眠的蝴蝶及瑟缩做梦的小草,都被惊醒了又怎么办? 当然这会使园林热闹起来,但必将给许多小生物带来新的痛苦和不幸,所以还是怕惊醒了它们。词意几经转折,在结尾处又将小春纳入季节变化过程,惋惜它很快就会逝去。词人叹息,没有多少日子,这一切小春景物都必然为冬日的风雪所摧损的。唐代京都长安东郊的灞桥是很有诗意的地方。相国郑綮以诗著称。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灞桥风雪,驴子背上,诗人能产生灵感,寻觅诗意,而这时的小春景象已无踪影了。词于结尾处又将小春与未来的风雪世界比较,以衬托小春之令人喜悦和留恋。全词两处用衬托,都从四时的变化以表现秋后冬前一段美好而短暂的时光,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巧而富于变化。

李清照晚年的杰作 《永遇乐·元宵》 善于在今昔的对比中,将昔日中州的繁华以衬托今日的凄凉孤独。姜夔的名篇 《齐天乐》 咏蟋蟀,以无眠的思妇、篱落呼灯的小儿女,二者情绪的反差,侧笔衬托蟋蟀鸣叫所引起的不同感受。清代浙西派词人厉鹗的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在上片的“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下片的“漏断城高,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这都以侧笔描述,前者衬托秋声带来的愁绪,后者衬托秋声之凄厉,是善于用衬的。用衬可使词笔转折变化,清空有致,避免了胶着于词题的常见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