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一气旋折法的宋词赏析
结构类·一气旋折法的宋词赏析
【依据】谭献曰:“一气旋折,作壮词须识此法。”盖此词以事之曲折为文之波澜,……通篇一气直下,不使一提笔、转笔、衬笔,尤见力量 (陈匪石《宋词举》 卷上)
【词例】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州。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解析】 “一气旋折”,这里是指作词的一种表达技巧和方法。这种写法要求作品起势旺盛,开篇即波涛汹涌,狂飚突进,中间激流回旋,奔腾起伏,于回旋中蓄势待发,然后从高处盘旋直落主题。一篇之中,作者不用提捏、转折或映衬之法,而是一气贯注,冲波逆折,笼罩全局。作者诸般感情,排闼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遏。这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力度,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壮阔健美的气象或者是悲凉慷慨的格调,使我们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胸中有滔天巨浪在拍击,心灵深深为之震撼和感奋。即使作品中回旋跌宕的地方,我们也仍然感觉到了一种被挤压的大力,犹如被阻隔的洪流,一旦闸门开启,便以破竹之势摧枯拉朽。张炎的《八声甘州·记玉关》就是这样一首以一气旋折法写成的壮词。
本篇是张炎45岁寄寓绍兴时所作的词,主要写他北游归来的失意和离别的愁情,其间将个人身世零落、前途无望的哀伤与伤悼宋邦、怀念故国的思绪,交织一起,情调悲凉而深厚。词的开篇极为雄健,“记”字凌空而起,直贯以下五句。当年“玉关踏雪”,本是寒气袭人而易让人意兴萧瑟的事,但词人用“清游”二字,便说明自己初履边关时心境非常开朗愉快,他在另一首词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 中说:“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可见当时他们都为北地雄浑阔大的景象所吸引、所沉醉。以上五句是追忆第一次与友人同入幽燕事,作者以“记”字逗出旧游诸事,句句紧续,一气呵成,不容顿宕,气势直贯而下,十分峭拔。“短梦”两句,由追忆切入现实,笔意直落,盘旋而下:北行已属梦境,醒来方悟身在江南,情境快速移转,急折而至哀愁。以上两层,作者的情感一泻而下,其起落变化,全因“记”字激发,它不仅贯穿旧游几句,而且从气势上贯注全篇。“泪洒西州”则将词人生不逢时的不遇之恨和“邦国殄瘁”的亡国之痛,深刻而直接地抒写出来,其情感如同裂帛一般破空而来。“一字”两句,翻用唐人红叶题诗故事,辞精警,情凄苦,将上文的沉痛之情,推向深处,诸般哀伤词人虽“一字无题处”,但“落叶都愁”已然统统包含了,不说不题的结果是反胜题说,所以俞陛云认为“短梦”以下四句,“能用重笔,力透纸背”,将原来的儿女缠绵之情变而为苍凉凄怆的家国之恨了。
下片改用前面的贯注浓密的笔法,采用疏宕之笔,以“载取”和“问谁留”故作摇曳,以疏间密,造成波澜曲折以蓄势待发。“折芦花”二句将人与芦花合写,以见己之孤寂凋零,与上文“一字”句相颉颃,意慨深沉而笔力厚重。“向寻常”句直承上句,写尽了物换星移的人事沧桑之感。词什之中,词人一步三摇,回旋起伏,但郁抑哀痛之心一以贯之,毫不旁逸。最后三句点明感慨,其怀念故友、故国之情,如绕梁之音,嫋嫋不绝如缕。作者用了宕开一层、退后一步来写,愈加突出了其哀之甚、痛之切了。
张炎词大抵“清远蕴藉,凄怆缠绵”(刘熙载语),陈廷焯认为张词“感时伤事”,“沉厚不及碧山”,但这首词却被谭献评为“一气旋折”的壮词。谭献所本,除了前面说的本篇中词人将别离之情和亡国之恸,淋漓慷慨地抒发出来,使之有别于张炎那些描写身世之叹的缠绵纤丽之作,词的意境苍凉壮阔,内涵丰满,显示出了“壮词”的格调之外,还由于张炎在本篇中采用了气势流转贯注的遣词布局技法,使之与深广的内容相表里,显示出波峭旋折、舒卷起伏的风格。开篇的“记”字统贯全篇,大气磅礴,有先声夺人之感,成为全篇情感的激射之点。加之文笔清雅峭拔,有“精警无匹”、“令人拍案叫绝”的造句,如“短梦”四句和“折芦花”二句; 结尾悠然深长,将作者的真实悲慨,直振长呼,排闼而出,造成了壮词“一泻而下,莫之能御”的特色; 而一气直下之间,又几见旋折,有劲气暗转处,有腾挪顿宕处,读来声情并茂,甚见力度。
-
结构类·循题布置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短幅中藏无数曲折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善取逆势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翻笔取胜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起结类·一结推开的宋词赏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