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以疏淡之笔状凄恻之情的宋词赏析
风格类·以疏淡之笔状凄恻之情的宋词赏析
【依据】 以疏淡之笔状凄恻之情,绝有姿态。陈廷焯 《词则·大雅集》 卷四)
【词例】
声 声 慢
王沂孙
啼螀门静,落叶阶深,秋声又入吾庐。一枕新凉,西窗晚雨疏疏。旧香旧色换却,但满川、残柳荒蒲。茂陵远,任岁华冉冉,老尽相如。昨夜西风初起,想莼边呼棹,橘后思书。短景凄然,残歌空叩铜壶。当时送行共约,雁归时、人赋归欤。雁归也,问人归、如雁也无?
【解析】 《云韶集》评王沂孙这首词云:“一片萧索之声,如闻如见,真神作也。感慨凄恻之情,以飘洒之笔出之,绝有姿态。”这确实道出了此首词的特点,全词给人以凄恻凝重之感,在秋声秋色之中,或许我们也会产生许多莫名的惆怅。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虽然将凄恻感伤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但用笔却十分疏淡,词中情感凝重,但在行文上则显得淡化,真可谓有声无词的凄恻。上片着重将我们带入秋天的氛围,让人产生一种在秋色中的思绪,以此与本词达成共鸣。“啼蝉”、“落叶”、“秋风”、“秋雨”“换却”了已往的一切,留下的仅仅是 “残柳荒蒲”,而这其中的 “啼螀”、“落叶”、“晚雨”又更具有 “蝉噪林愈静”的审美效果,突出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任何的文学创作者,都不会仅仅为了写景而写景,景是情的载体,是传达情感的媒介,上片,词作者通过疏淡之笔,将秋声秋色中的凄恻伤感之情表现出来,在这秋风萧瑟中,一个心中充满无限凄凉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说,上片以疏淡之笔写景,那么下片则写人,直接表达出秋天中自己的内心感受,将凄恻之情具体落实到对远去故人的思念,久去不归的故人,更加重了词人的感伤愁绪。阵阵秋风,勾起了词人的回忆,并用 “橘后思书”之典,将与故人长相思而不能见的感伤情绪突出于文中。“短景凄然”,实与其词 《无闷·雪意》 中“怅短景无多”同意,是一种惆怅、伤感情绪的外射,而“残歌空叩铜壶”则似有“长歌当哭”之意,凄清之情显而易见,《世说新语》“豪爽”篇中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通过上面两句,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词人内心世界是多么怅然,或悲、或忧、或思、或怨……,或许兼而有之。从“当时送行共约”至结束,作者用笔更是疏淡,如白话语,似自语,也似两人相对说,当时分手时约定,分别是暂时的,待雁归之时,就是我们相见之日,可眼下,雁归人却未回。这种叙说语般的结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茫然不知所措,内心充溢无限感伤的形象,站在当年送客之地,景还是当年景,雁仍是旧时雁,人却不知今在何方?
用疏淡之笔状凄恻之情,这种艺术手法在王沂孙这首词中用得十分完美,从写景到叙事,都写得十分淡化,但又以此来渲染一种使人不得不产生万千思绪的气氛,词中凄恻情感就是在这种气氛中烘托出来的。
-
结构类·循题布置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短幅中藏无数曲折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善取逆势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结构类·翻笔取胜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
起结类·一结推开的宋词赏析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