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结类·妙在结句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起结类·妙在结句的宋词赏析

【依据】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如《浣溪沙》云 (词略)。妙处全在结句,开后文无数章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八)

【词例】

减字浣溪沙

贺 铸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燕飞人静画堂深。敧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一从灯夜到如今!

【解析】这里所评“妙处全在结句”,是说此词的结句在表现主旨和章法结构上十分精妙。从表现主旨上看,这首词是写闺怨的。上片首二句写女子闲闷寻琵琶旧谱而奏出哀怨之声,她还时时沉吟。这是描写女子思怨情态。接着略点景物环境: 燕子在外面飞着,而她独自寂寞地呆在深深的画堂中。这是衬托之笔,燕飞正衬人之寂寞,堂深更显人之孤独。下片“攲枕”二句写女子斜倚枕头有时如巫山神女梦中与情人相会,可是醒来还是被帘子与外面隔开着,无处诉说怀春相思之心。这既描写了女子思怨神态,又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到这里,全词都在渲染女子的思怨之情,然而是怎样的事因或背景致使她这般思怨?她是怎样的女子?她相思怎样的情人?这些仍是悬念而令人朦胧。直到读了结句,才令人恍然大悟,原来是“一从灯夜到如今”,古时元宵之夜观灯,平日只在深闺的少女也准许外出嬉游。青年男女往往相会良宵,“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位少女大概结交了恋人,或是遇到了令她一见钟情的人。从那夜以后,她魂牵梦绕,一直恹恹郁郁,苦苦相思。正是这结句将全篇“叫醒”,使主旨显现。正是这一句实写,使得全篇原来仿佛实写的渲染之笔都变成虚写了。这一结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全词活了起来,飞腾起来。这种最终点醒主旨的结句,还使人再回转来品味,从而领略全词的意境,词的艺术形象才完美地突现出来。这种结句确有含蕴深厚之美。

从章法结构来看,此词的前面全写事情状态,而结句才写出事情起因或背景,从而导致悬念而引人入胜,这种结构很有新奇美感。假如我们按照一般顺序,先写事情起因或背景,然后再写事情状态,把 “一从灯夜到如今”移至词首,则词便俗庸无味了。这正可说明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使得此词章法结构如此精妙。诚如列夫·托尔斯泰所指出的: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能随意移动它的一个局部的位置的,“正象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艺术论》)

在诗词中,总有一些在表现主题和组织结构上起关键性作用的句子,人们通常称之为 “诗眼”“词眼”。“词眼”首见元陆辅之 《词旨》,但他注重的是字、句的锤炼,没有注意到字、句与全篇的联系。刘熙载的论述则更合理深刻,他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邪?”(《艺概·词曲概》)这里道出了 “词眼”的关键性是显示主题和在结构上起关联照应等作用。在欣赏作品时,起初是一种普通印象,甚或是朦胧,可是读到 “词眼”时就会觉得眼睛一亮,明晓篇旨,全词飞动起来。而 “词眼”在结句,更具有画龙点睛的精妙。贺铸的 “小词工于结句”“妙处全在结句”,就因为这结句是 “词眼”。

把 “词眼”安排在结句,让它 “叫醒”全篇,这种艺术技巧无疑是很成功的。它可以造成一种新奇的情趣,给人一种引人入胜、出奇制胜的美感,从而满足人们好新务奇的美感享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马左尼认为 “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 (《神曲的辩护》) 。苏轼也曾提出 “诗以奇趣为宗” (《诗人玉屑》)。唐代诗人金昌绪 《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的就是这种结句点醒全诗的手法,不可谓不妙。这种艺术技巧贺铸运用得很纯熟,屡见其词。如 《减字浣溪沙》:“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家砧。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也是结句 “叫醒”全篇,抒发物是人非的怅惘情绪。

贺铸的词内容与辞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迈的风格,是北宋后期的重要词家。他的这种妙用结句的艺术技巧对后来的诗词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周邦彦 《浣溪沙》: “日射攲红蜡蒂香,风干微汗粉襟凉。碧纱对掩簟纹光。自剪柳枝明画阁,戏抛莲药种横塘。长亭无事好思量。”词的前五句让人感到好象是实写现在的事,第六句才 “叫醒”全篇,原来作者是在旅途 “长亭”回想往事,前五句则相映成为虚写了。可见说贺铸妙用结句的词作 “开后文无数章法”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