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四首(其一、二)》(崔颢)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长干为古金陵的里巷名,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长干曲最初原为长干当地的民歌,以后诗人的仿制也以这一带人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多写男女情事。崔颢的《长干行》共有四首,采用联章体,描写一对男女青年在水上偶然相逢以至相恋的情景。这里选前两首。
诗歌以男女青年一问一答的形式,细致地刻画了两人的心态和情致,生动活泼,饶有兴味。前一首是女子发问。她和男子并不相识,但一见钟情,不觉停下船来相见。“君家何处住”这句虽然问得突然,但又十分符合女子的身份以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从全诗看,女主人公是一个单纯、泼辣的采莲姑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较少受封建礼俗的约束,因此当她看中一个意中人时,竟主动停船与之搭话。这一举动显示了她热烈、大胆而又纯真的性格特征。第二句女子自报家乡。据《一统志》: “吴自江口沿淮筑堤,谓之横塘。”其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下两句口气一转,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和聪慧。因为她毕竟是个青年女子,无论如何,总有一种特有的羞涩感,说出前两句之后,她自己也觉得过于唐突,于是灵机一动,便说:我只是停船随便问问罢了,或许我们是同乡呢。这两句似是说给对方听的,又似是自言自语,是为自己的唐突作解释。殊不知这一解释“欲盖弥彰”,进一步说明了她的心思。四句诗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大胆、活泼而又机敏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活得洒脱,爱得热烈,羞也羞得自然,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春天般的生命活力。
第二首是男的回答。“九江”泛指长江下游一带。古时长江流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一带,分成九派,故有此称。全首意思是说,我家就靠在长江边上,来来去去都在这长江的沿岸,我现在才知道,我们都是长干人,而过去我们却一直不曾相识。诗中充满了一种喜悦和快意,意思是我们以前虽不相识,今天却终于相识了,无意中流露出男子对女子同样充满好感。从文字看,男的是作如实的回答。和女子相比,他的性格显得憨厚、质朴,在这场爱情的表白中也显得比较被动,但唯其质实和坦诚,其艺术形象才有一种朴拙的美感,受到大家的喜爱。
这诗歌用的是民歌体,描写的内容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因此就其风格而言,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清新、自然、富有人情美。作为一首情歌,诗人描写了男女之间互相倾慕、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但又区别于一般传统文人的情诗,显得直率、热烈。女子见到中意的男子,虽然素昧平生,却大胆地上前搭话,以表达自己的相爱之意,这样的直率和坦诚,在一般文人诗中是不能想象的。但正是这种直率和坦诚,揭示了人性的本源和生活的情趣。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平常、最美好的情感,两情相悦也是人际交往中最自然的现象,本来就用不着过分的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因此当它以一种最朴实的语言,最自然的方式,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引起读者的喜悦和共鸣。当然,作为一首文人仿制的民歌体小诗,它又区别于一般的山野民歌,因为它经过作者的加工和提炼,已经去除了粗糙的成分和枝蔓部分,在文字和结构上显得更为精致和圆熟。这两首诗,艺术上有两点突出的特色:一是在结构上作者别具匠心,尤其是第一首,前两句一路写来,文势纵横直入,三、四句一个回旋,于奔放之中加以收缩,一纵一收,开合有致,吞吐自如,从而显得诗味更加隽永。其次是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女子的大胆和热烈,男子的质朴和憨厚,两相比照,栩栩如生,真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王夫之曾以此诗为例,说短诗有“咫尺万里之妙”(见《夕堂永日绪论》),主要的大概也是以此而言。
急急遥问,一字不添,只叙相问意,其情自见。(钟惺《唐诗归》)
论画者曰: “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第一首(起句)问得妙不可解,然问者意中自有缘故,须要听者暗会,此中有三昧,妙不可思议也。“停舟”二字下得妙。为问君住处,又说妾住处,眼看着人说话,手中却停一橹之谓也。“暂借问”三字,又来得滑。看(结)二句口气,只是要他一答,答则可以相入,故必要他答也,第二首通首是答。(句句)出脱他的一问,妙。(通首)字字入耳穿心,真是老江湖语。(徐增《说唐诗》卷七)
不必作桑濮(桑间濮上,谓淫风流行之地)看。(沈德潜《唐诗别裁》)
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金桥感事》(吴融)
[2019-05-13]
-
《丁都护歌》(李白)
[2019-05-13]
-
《下终南山过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2019-05-13]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019-05-13]
-
《东都望幸》(章碣)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