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寄李之问》(聂胜琼)

2022-11-19 可可诗词网-唐宋词选 https://www.kekeshici.com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首词,《古今词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公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娼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 ‘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之,名《鹧鸪天》。李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往京师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捐其妆饰,奉承李公之室以主母礼,大和悦焉。”这一本事是否属实,且不必论,但这首词写得一往情深,辞采清丽,而出自一风尘女子之手,也确乎难得。

词的构思比较简单,上片说分别,写景象,下片说相思,写心情。上片写景,主要是铺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成,首以“凤城”(京城)、“莲花楼”点明送别地点,“柳青青”点明送别时节,再以“玉惨花愁”揭示内心凄恻,以青青柳色反衬别离之悲,内容正与王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暗合。三四句以“尊前”、“阳关”写别宴,运意用词也与王维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近。

下片写心情,深摹别后凄伤情状,乃化用万俟咏《长相思·雨》词意。万词云: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梦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以雨声衬托相思无眠之人的内心悲苦。万词题“咏雨”,侧重于写雨声对内心感情的触动,其情感发展线索是由外及里的“感物伤怀”。本词写雨声,则是因相思而无眠,因无眠而闻雨,是人物内心情感对外物的感应,是“情因外显”。故二词写雨声的层次也不一样:万词先以雨声句起“无限情”,因此情怀而无眠。聂词则以“寻好梦”发端,因别后相见为难,故寻梦切,谁料悲思太深,而好梦难成,百般无奈之际,不免由“思”而及“怨”,“有谁知我此时情”即“无人知我此时情”。作者毕竟只是一风尘女子,同李之问之间也只是“露水之欢”,虽然她把对方引为知己,思念不已,他是否也把自己挂在心上呢?这种孤独无依、自悲自悯的怨情,在聂胜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梦既难成,怨亦何用?故作者的情感最后又由“怨”发展到“悲”,“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只有那点点滴滴的夜雨相伴着自己,一夜落到天明。真是人无情而雨有情!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古今词话》赞其“语句清健”。其“清健”之处可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结构疏朗,思路清晰。全词内容分为“别”与“思”两大部分,上片写别,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先交待地点,其次时间,三写别筵,四言分别,条理井然,一毫不乱。下片说相思,也顺着感情发展,由思到怨,由怨而悲,自然而然,不故作回复曲折。二是词境简淡,取譬贴切。虽以女子口吻自道伤离之情,却不见绮罗香泽之态,其叙别离,道相思,都用直陈手法,于朴素中显真挚,不象一般文人所作的闺怨词,大量堆砌“罗幕”、“绣帷”、“鸳被”字样以写富艳之情。其中偶有一二笔涉写景之处,也觉清新简淡,如上片以“玉”、“花”喻己,加之以“惨”、“愁”可谓善譬;不谓“渭城”而谓“凤城”,不道“客舍”而道“莲花楼”,明为女子送别,与全词情调吻合;末以“帘前雨”比“枕前泪”,又用“隔个窗儿”把两幅画面相联相叠,尤见新颖别致。三是文字清丽,造语俊致。全词的语言风格是明快如话,不重雕饰。虽有“玉惨花愁”字样,并不显富艳;以“别个人人” “隔个窗儿”等口语入词,更具疏爽之致。前一句中“个”即“这”、“人人”等于“人儿”,是昵称。这样的话语,自然不脱风尘女子口吻,但也是作者至性至情流露,不但不俗,反更觉亲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