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辛弃疾)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竟
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是一首述怀词。词借陶渊明《停云》诗意,抒发知音稀少、有志难酬的孤寂和苦闷。整首词俯仰千古,豪视一世,是辛稼轩平生较为自得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结构上极为匀称整齐。上片写交游零落,只得与山水为伍。计分两个部分,“甚矣吾衰矣”以下五句为第一部分,叙交游零落的孤独苦闷。宋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又遭言官黄艾弹劾,再度落职,罢归江西铅山瓢泉。十多年前,辛弃疾罢职赋闲带湖时,有陈亮专程造访,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父文》)可谓知己;而今好友陈亮、妻兄范南伯等相继去世,知音不再,孤独难忍,对“人间万事”只得付之一笑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四句为第二部分,以青山多情,衬人事无味。两部分之间以“何物能令公喜”句相联,构成一体。
下片写不为世人理解,只得引古人为同调的激愤。亦分两个部分,“一尊搔首东窗里”以下五句为第一部分,表示对“江左沉酣求名者”不屑一顾,独与陶渊明神通。陶诗《停云》旨在“思亲友也”,辛词借以呼出知音不再的幽恨。“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怅恨之余,唯引古人为同调。两部分之间以“回首叫、云飞风起”句相联,构成一体。上下两片结构形式几乎完全相同,形成整齐的对称美。
形式对称整齐,情感又呈发展态势,这是又一特点。上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写“我”与“青山”之间的感情交流。山为自在之物,原无情可言,所以妩媚,是“我”的感情作用于青山的缘故,名谓写山,实是写“我”,是对“我”妩媚的肯定。然而这样的妩媚无人赏识,在“平生交游零落”之际,唯与青山为伴,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吧?当然在这种慰藉背后是不可名状的孤独与悲哀。下片“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谓古人能理解自己,可引为同调,然而他们都已作古,因此而生恨。词由可以捉摸的青山进而至业已化为烟云的古人;感情由感到孤独进而至生恨,呈发展态势而愈见强烈。首尾二腔警语形似而又有发展。
孔子曰: “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首词以孔子语起句,只用其半,一字不改而韵味永长,隐隐道出“吾道不行”的悲哀愁苦。最后又以孔子语作结: “知我者,二三子。”再次咏叹知音稀少的愁苦悲哀,首尾暗合,浑然天成。用这样的散文句式入词,又这样天衣无缝,直使人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叹。
辛稼轩守南徐,……每燕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口。……余曰: “前篇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于是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 “夫君实中予痼。”乃咏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其刻意如此。( 〔宋〕岳珂《桯史》卷三)
-
《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2019-05-13]
-
《一剪梅》(李清照)
[2019-05-13]
-
《一萼红 登蓬莱阁有感》(周密)
[2019-05-13]
-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
[2019-05-13]
-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