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夜行船 吴宫吊古

2019-05-15 可可诗词网-元曲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杨维桢


霸业艰危,叹吴王端为、苎罗西子。倾城处,妆出捧心娇媚。奢侈,玉液金茎,宝凤雕龙,银鱼丝鲙;游戏,沉溺在翠红乡,忘却卧薪滋味。
[前腔]乘机,勾践雄图,聚干戈要雪、会稽羞耻。怀奸 计,越赂私通伯嚭。谁知,忠谏不听,剑赐属镂,灵胥空死。狼狈,不想道请行成,北面称臣不许。
[斗蛤蟆]堪悲,身国俱亡,把烟花山水,等闲无主。叹高台百尺,顿遭烈炬。休觑,珠翠总劫灰,繁华只废基。 恼人意,叵耐范蠡扁舟,一片太湖烟水。
[前腔]听启,槜李亭荒,更夫椒树老,浣花池废。问铜沟明月,美人何处?春去,杨柳水殿欹,芙蓉池馆摧。恼人意,只见绿树黄鹂,寂寂怨谁无语。
[锦衣香]馆娃宫,荆榛蔽;响屧廊,莓苔翳,可惜剩水残山,断崖高寺,百花深处一僧归。空遗旧迹,走狗斗鸡。想当年僭祭。望郊台凄凉云树,香水鸳鸯去。酒城倾坠,茫茫练渎,无边秋水。
[浆水令]采莲没红芳尽死,越来溪吴歌惨凄,宫中鹿走草萋萋,黍离故墟,过客伤悲。离宫废,谁避暑,琼姬墓冷苍烟蔽。空园滴、空园滴,梧桐秋雨。台城上、台城上,夜乌啼。
[尾声]越王百计吞吴地,归去层台高起,只今亦是鹧鸪飞处。


这套曲是作者登苏州灵岩山,凭吊吴宫故迹,慨叹兴亡之作。作品共七支曲子,一、二曲为第一部分,中间四曲为第二部分,尾曲为第三部分。首二曲,回顾历史、概括吴越战争史事,指出吴王夫差因好色荒淫,不听忠谏,对越丧失警惕,终于“身国俱亡”,昔日繁华,一旦都尽,从而总结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教训。
[夜行船]首曲描写吴王夫差为美女西施所陶醉,沉溺在奢侈淫逸的生活之中,完全忘了昔日的艰难困苦。“霸业艰危”三句,是说吴王夫差因宠爱西施而使霸业遭到失败。端为,只是为着。“苎罗西子”,指西施,据说她是苎罗山(在渐江诸暨县南)卖柴人之女。“倾城处”二句,写西施娇媚之态。“奢侈”四句,写吴王夫差生活的奢侈。“金茎”,本是汉武帝金人承露盘的铜柱,这里借指珍贵的饮料。“翠红乡”,即温柔乡,指女色。“忘却卧薪滋味”,吴王夫差父阖闾为越王勾践所败,受伤身死,夫差矢志复仇,三年,终于破越,此指其事。卧薪尝胆本越王勾践事,这里借指吴王败越后就忘了以前艰苦的日子。
第二支曲子,写越国勾践乘机恢复,贿通吴国奸臣作内应,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忠谏反而将他赐死,最后兵败向越国称臣被拒绝。吴王击败越兵,困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机”四句,指越王乘吴王骄奢之时,操练兵马,要雪会稽之耻。“怀奸计”二句,指越王用财物收买吴太宰伯嚭,使之成为吴国的内奸。“谁知”四句,指吴王不听相国伍子胥的忠谏,反而赐剑令他自杀。“灵胥”,即伍子胥,曾助吴王阖闾破楚,又助夫差败越。他自刎后,吴王令人把他的尸首抛在江里。相传每当江潮涨时,他的尸首就逐潮而来,故称为灵胥。“属镂”,夫差赐子胥自杀的剑名。“狼狈”三句,越败夫差,围吴王于姑苏山上。吴王请求议和称臣事越,越王不许,吴王遂自杀。这一段回顾历史、追溯往事。
下面四支曲子为第二段凭吊吴宫废迹,是本套曲的中心。用感伤的语言, 凄凉的情调,极力描写它的零落荒废,充分反映出这一段历史的悲剧性。
这一段由[斗蛤蟆]一曲引出。高台百尺,指姑苏台。恼人意三句指范蠡 助勾践灭吴后,认为他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泛舟太湖而去。“叵耐”,原意为难耐,这里是说难得。
[斗蛤蟆]次曲凭吊古迹,慨叹兴亡。“听启”四句,指昔日吴越争霸的地方已成废迹。“槜李”,在浙江嘉兴县南,勾践击败吴王阖闾处;最后吴王夫差又败于此。“夫椒”,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处。“欹”(qi),倾斜,这里指倒塌。接着,在[锦衣香]、[浆水令]中作者进一步抒写历史遗迹。香水鸳鸯去,指香水溪的鸳鸯已远去了。香水溪,吴宫附近香山旁的一条小溪,相传吴王种香花于山上,花落时一片水香,并传西施曾在此洗浴。“越来溪”,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相传越兵由此溪入吴。宫中鹿走,相传伍子胥谏吴王,吴王不听,他感慨地说: “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黍离,《诗经·王风》有《黍离》篇。《诗序》悦: “闵(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诗。”这里借以叹吴国的衰亡。“琼姬墓”,《吴郡志》: “阳山(今江苏吴县西)有琼姬墓,吴王女也。”台城,三国吴的后苑城,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侧。这里疑借指吴国禁城。
最后[尾声]一曲从失败的吴王写到胜利的越王,从姑苏的吴王宫又写到会稽的越王台,末尾化用李白《越中览古》诗: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意思是说胜利的越王勾践也走上了骄奢亡国的道路,宫殿烟消云散,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明梁辰鱼《浣纱记·泛湖》一出戏文,整段地借用了这套曲的[锦衣香][浆水令]曲,作为西施的唱词。明王骥德评此二曲“颇具作意”,至今“犹脍 人口”。可见它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