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吴伟业

2023-04-23 可可诗词网-元明清词三百首 https://www.kekeshici.com

        

观  潮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历来观潮之作,大都写得气势磅礴、慷慨淋漓。这是因为大自然的神奇伟力能使人浮想联翩、心潮激荡;更何况诗人骚客自己别具怀抱,最易引发胸中的无限感慨。吴伟业这首词,即集中体现了这种典型特色。
        上片入手三句,直接点题,用概括精炼的语言总写钱塘八月大潮的来势汹涌、撼人心魄。我们不难从一个“奔”字中去想像它由远而近的急速,从“千尺崔嵬”的形容中体会它崇山峻岭般的壮观,从“砉然欲惊”的感受中领悟它涤荡万物的威力。有了这样气吞山河的开头,作者接下去便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一步描绘江潮的千变万化给人带来的种种丰富的联想,其间充满了神话和传说的奇谲色彩:美丽的洛神宓妃凌波微步,望着我嫣然而笑;神鱼腾空而起,翩然飞舞;河神冯夷敲着灵鼓,响声阵阵;素车白马成群结队,络绎而来。这些喻写分别糅入了曹植《洛神赋》和枚乘《七发》等有关内容,画面瑰丽恢弘,气势飞动。以下三句,又叠用两个与江潮有关的典故,突出渲染它的声威阵势。春秋时吴国丞相伍子胥辅助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子胥极力劝谏,触怒夫差,被迫自杀,其尸盛入鸱夷(皮囊)丢入江中。相传他怒气难平,死后化为狂涛巨澜,日夜奔腾咆哮不已。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曾筑海堤以遏大潮,令人造三千羽箭、携五百强弩,射压潮头。作者把两者合在一起,目的在强调钱塘潮的浩荡声威,胜过当年的十万大军;同时也赋予江潮以千古不灭的灵魂、万世流传的神韵。在对潮水作了以上这些想像性的描绘后,词笔又收回,再次形容它的总体状貌。“峥嵘甚”上应“千尺崔嵬”;而“雪山中断”、“银汉西倾”,更显出景象的阔大,色彩的雄浑。上片全是写景,声色兼备,极富动感。
        有了上文的铺垫,下片便折入对怀抱的抒写。观潮归来,词人驾一叶小舟,在风清月明之夜,吹起了铁制的笛子,把清越的音响播向水天之间。他兴犹未尽,甚至想像自己有一天能像古人那样乘着小木筏,上溯天河。据张华《博物志》载,有人常见每年八月海上有槎来,就登槎上达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返回后问术士严君平,才知那天正有客星犯牵牛宿。词人在此用这个典故,除了与上片歇拍“银汉”呼应并引发遄飞的逸兴外,还巧妙地隐含着孔子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深刻含义。以下“叹”字再作转折,由想像回到现实。眼前一面是海波未靖(喻指战乱未平),战船排满了江岸;另一面却是圆月初上,整个杭州城到处歌舞升平。对此鲜明对比,词人尽管只作客观描写,但从领字的提携来看,这里显然蕴含着他对时局的忧患意识。按常理,作者本该顺势直抒胸臆;但他偏不落套,仍用侧笔,从弄潮儿童和观潮士女的眼中,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笑指”两字既富生活气息,又饱含深意。这又是一个对比,见出一般观众和别有怀抱者的显著不同。别人只是看热闹而已,他们又怎么知道身处明清易代之际、被迫出仕后即以病辞归者的复杂心态呢!此词约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仲秋,正是词人因丁嗣母忧南还的第二年。所以词末两句以“观潮枚叟”(枚叟即枚乘,其《七发》中有观潮一段)和“论水庄生”(庄生即庄子,《庄子》一书中有《秋水》篇)自况,其实准确而含蓄地表露了他对明亡的同情和追思,同时也透示出随境而处的人生哲理。而这些深意,自然不是芸芸众生所能体会和理解的。明乎此,在“笑指”和“谁知道”的表面叙述中,显然深藏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的内涵。而这一玄机,也已由前句中的“渔翁”两字先行透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题为“观潮”,内容却不仅仅局限于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它所传达的,实际上是明末清初存在于文人心中一段难以解开的情结。关于这一点,从南宋和清初诗家词人多有同类之作的事实中,可以得到印证。如稍后的诗人施闰章就作有一首《钱塘观潮》诗:“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即是一例。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