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文徵明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①。岂不念,徽钦辱②。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词统》卷十二载,夏侯桥沈润卿掘地,发掘出宋高宗赐岳飞手敕刻石,文徵明见后感慨万分,作了这首词。石上所刻诏书,不知是哪一通,高宗给岳飞的各次诏书,收岳珂所编《金陀粹编》,可参。文徵明作此词时,正值明朝权阉刘瑾用事,内乱外祸频仍的时代,他有感于时事,所以将满腔激情,借题岳飞事倾发出来,词调与岳飞著名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相同,也有深意。
词承宋高宗敕赐碑起,由碑文生发,逐步深入。词人见到碑已字体模糊,文句仅依稀可辨,不禁想到岁月流逝,人世沧桑变化,想起当年宋高宗在敕文中对岳飞是何等赞赏倚重,没料到岳飞的结局是如此悲惨。“依飞何重,后来何酷”,语气铿锵,一扬一抑,对比鲜明;前以“慨”字领句,将无限怨愤不平,沉重道出。据史载,岳飞当时转战南北,宋高宗在地位没有巩固、南北对峙的形势没有确定时,对他十分器重,如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援淮西二诏中就有“卿有忧国忧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义勇之气,震怒无前……既见可乘之机,即为捣虚之计”等语;可是转眼之间,变化不测,令人难解。所以词人以此二语作总束,可抵岳飞本传论断。以下,词就事论事,展开评论,指出岳飞并不是骄奢横肆之将,无功高震主之嫌,而宋高宗为了自己,忘却前言,任凭秦桧罗织,终于在绍兴十一年(1141)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害在临安大理寺的风波亭中。对此事实,词人以低沉哀惋的语句历历述来,不平之气,透腾纸外。
上片夹叙夹议,主要通过史实,引发人们对岳飞蒙冤受屈产生愤慨,从而追思罪恶产生的源头,所以下片过渡到对罪魁祸首的集中批判。因为词是由高宗敕碑引起,批判的矛头也就直接指向宋高宗。词人别出心裁,不用旁观者口气,而是直接站在岳飞的立场上,对宋高宗的心态穷本追源,猛批狠斥。词以反问句起,增加力度,说宋高宗作为皇帝,难道会不把国土沦丧、徽钦二宗被虏遭辱放在心上吗?应该说,岳飞力图恢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的赤胆忠心,正是宋高宗梦寐以求的,何以恰恰相反呢?说到底,宋高宗怕的是岳飞北伐一旦成功,二帝南归,他的皇帝宝座就不稳了。因此,他不得不屈辱求和,不得不听凭秦桧诬陷岳飞,因为秦桧想做的事正与他不谋而合。这样一批斥,把宋高宗昏庸鄙劣的品格入木三分地揭示在光天化日之下,痛快淋漓,可谓替岳飞出了一大口怨气。
全词以敕碑引发,渐次深入,既对岳飞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宋高宗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残害忠良进行毫不留情地挞伐,语言犀利,正如《词统》所评:“激昂感慨,自具论古只眼。”元明以来,大多数咏岳飞的诗词,都强调岳飞的忠勇,指斥秦桧奸邪卖国与宋帝软弱苟且,坐观倾覆,自坏长城,如赵孟《岳鄂王墓》云:“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也有人见到秦桧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岳飞,与高宗不无关系,如陶宗仪诗云:“逆桧阴图倾大业,昭陵无意问神州。偷安甫遂邦家志,饮痛甘忘父母仇。”但从来没有像文徵明这首词那样直接抓住要害,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尤其是“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二句,鞭辟入里,不仅辛辣地诛挞了宋高宗丑恶的内心世界,也是数千年帝王争位夺权史中黑暗内幕的大曝光,读后令人拍案击节。因此,至今人们瞻仰岳飞祠墓,见到文徵明这首词的碑石,仍会为之激动不已。
《词统》卷十二载,夏侯桥沈润卿掘地,发掘出宋高宗赐岳飞手敕刻石,文徵明见后感慨万分,作了这首词。石上所刻诏书,不知是哪一通,高宗给岳飞的各次诏书,收岳珂所编《金陀粹编》,可参。文徵明作此词时,正值明朝权阉刘瑾用事,内乱外祸频仍的时代,他有感于时事,所以将满腔激情,借题岳飞事倾发出来,词调与岳飞著名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相同,也有深意。
词承宋高宗敕赐碑起,由碑文生发,逐步深入。词人见到碑已字体模糊,文句仅依稀可辨,不禁想到岁月流逝,人世沧桑变化,想起当年宋高宗在敕文中对岳飞是何等赞赏倚重,没料到岳飞的结局是如此悲惨。“依飞何重,后来何酷”,语气铿锵,一扬一抑,对比鲜明;前以“慨”字领句,将无限怨愤不平,沉重道出。据史载,岳飞当时转战南北,宋高宗在地位没有巩固、南北对峙的形势没有确定时,对他十分器重,如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援淮西二诏中就有“卿有忧国忧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义勇之气,震怒无前……既见可乘之机,即为捣虚之计”等语;可是转眼之间,变化不测,令人难解。所以词人以此二语作总束,可抵岳飞本传论断。以下,词就事论事,展开评论,指出岳飞并不是骄奢横肆之将,无功高震主之嫌,而宋高宗为了自己,忘却前言,任凭秦桧罗织,终于在绍兴十一年(1141)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害在临安大理寺的风波亭中。对此事实,词人以低沉哀惋的语句历历述来,不平之气,透腾纸外。
上片夹叙夹议,主要通过史实,引发人们对岳飞蒙冤受屈产生愤慨,从而追思罪恶产生的源头,所以下片过渡到对罪魁祸首的集中批判。因为词是由高宗敕碑引起,批判的矛头也就直接指向宋高宗。词人别出心裁,不用旁观者口气,而是直接站在岳飞的立场上,对宋高宗的心态穷本追源,猛批狠斥。词以反问句起,增加力度,说宋高宗作为皇帝,难道会不把国土沦丧、徽钦二宗被虏遭辱放在心上吗?应该说,岳飞力图恢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的赤胆忠心,正是宋高宗梦寐以求的,何以恰恰相反呢?说到底,宋高宗怕的是岳飞北伐一旦成功,二帝南归,他的皇帝宝座就不稳了。因此,他不得不屈辱求和,不得不听凭秦桧诬陷岳飞,因为秦桧想做的事正与他不谋而合。这样一批斥,把宋高宗昏庸鄙劣的品格入木三分地揭示在光天化日之下,痛快淋漓,可谓替岳飞出了一大口怨气。
全词以敕碑引发,渐次深入,既对岳飞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宋高宗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残害忠良进行毫不留情地挞伐,语言犀利,正如《词统》所评:“激昂感慨,自具论古只眼。”元明以来,大多数咏岳飞的诗词,都强调岳飞的忠勇,指斥秦桧奸邪卖国与宋帝软弱苟且,坐观倾覆,自坏长城,如赵孟《岳鄂王墓》云:“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也有人见到秦桧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死岳飞,与高宗不无关系,如陶宗仪诗云:“逆桧阴图倾大业,昭陵无意问神州。偷安甫遂邦家志,饮痛甘忘父母仇。”但从来没有像文徵明这首词那样直接抓住要害,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尤其是“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二句,鞭辟入里,不仅辛辣地诛挞了宋高宗丑恶的内心世界,也是数千年帝王争位夺权史中黑暗内幕的大曝光,读后令人拍案击节。因此,至今人们瞻仰岳飞祠墓,见到文徵明这首词的碑石,仍会为之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