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霁《读书与生活》赏析
李霁《读书与生活》原文
李霁野先生是一位外国文学教授、翻译家。他早年曾参加在鲁迅指导下的文学团体“未名社”。这篇文章是在抗战后期,重庆江津白沙镇的一所中学请他去演讲时的记录稿,虽然已经过了五十多年,今日读来,仍然觉得很有深意。
演讲,首先要明白听讲的是些什么人?他们心里正想着些什么?这才能投其所好,有共同的话题。作者虽然是一位大学教授,可他当然也是从中学读出来的,所以他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把中学教育的弊病端出来了:“说是进学堂读书来的,为什么这样为难呢?我想,现在的教育制度要负一部分责任:拿死的知识填塞了之后,再拿考试来测量结果,不要几年,学生就变为完全被动的了,读书的兴趣也被消灭。”——他说的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一百年来都没有改变的事实,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病。怎么解决呢?其实很简单:“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一个极普通的道理,尽管一百年来教育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去认真实行这个办法。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若是书和生活经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若是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的增多了。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实际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所以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步步把你引向生活,引向因读书而充实而拓展了的生活,引向一个人的“读书生活”。在相当多的学生心目中,读书是读书,生活是生活,读书是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生活”,一旦读完了书,毕业以后,跨出校门,书就可以丢在一边,只顾去谋“生活”了。因而,他们将丧失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读书生活”,他们的生活必然狭窄、枯乏、平庸。而只有读书才能充实生活,打开生活的一扇又一扇大门。李霁野在这所学校的讲演就是贯串了这一目标,带着这一份苦心的。
与年轻人谈话,要亲切,要入情入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自己为例子,谈自己的切身经验和感受。他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十分贴切而有趣味的:英国文学名著做了教科书,就索然无味,连书的颜色和样式都令人厌恶。而一本《天方夜谭》作为课外读物却又引发了他的兴趣。这种例子在学生中太普遍了,可惜常常因为太普遍而被人们忽视。
学生最爱听的莫过于把古今中外的知识贯串在一起的讲演,李霁野正具备这样的修养,为他的讲演增色不少。英国散文家吉辛在《四季随笔》里谈到蝙蝠和枭鸟,引发人们诗意的联想;无独有偶,中国宋代词人辛弃疾和唐代诗人韩愈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到蝙蝠,同样引发了一串联想。这种中西文学的比较和互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趣味性,由此就能引发学生读中国书和读外国书的兴趣与热情。
有学问而不卖弄学问,有见解而充分论证自己的见解,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这就是李霁野先生这篇演讲的特色和成功之处。
-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2018-10-19]
-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2018-10-19]
-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2018-10-19]
-
宗璞《哭小弟》赏析
[2018-10-19]
-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