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废园外》赏析

2018-10-01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巴金《废园外》原文

   《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也是作者于1941年在昆明期间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一段真实“故事”。一次,昆明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一座精致的小楼被毁,一个长期居住在小楼内的美丽少女被炸死。文章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同时,也流露出对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巴金式的人道主义精神。

文章的抒情层次是这样的:作者“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他曾经多次来过的地方——“楼院”,牵起那不想言说的“往事”。那“往事”怎样?作者并未及时道出,而是转向对现实景物的描写之中:园内有“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角落里红花盛开,在震落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周围有破碎的瓦片,这景物有美有丑,有盛有衰。为何这样?作者也未说出,只是在描写现实的景色中隐晦地暗示出问题来:“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多么迷人!此时此景,作者联想到这些美好的花曾经是种在窗前的,也许有人留恋过花的美丽与迷人;也许有人曾面对花树产生过联想。但是,现实却是另一幅颓败的图景:“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为何写花儿盛开?作者暗示的是此时园内的主人、美丽的少女的面颜消逝了,美被破坏了,中国人受到了非人道的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所以,虽然“废园”里红花绿叶盛开,又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但是,留给作者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合的,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创伤是不能忘记的。所以,此时此刻,作者还是会想起少女炸死时的惨状,听到“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的声音,花好但是现实却不好,美丽的颜面连同那善良的性格一同被破坏了。因此,作者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和无法解开的凄凉,可以看出,巴金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多么深沉。

《废园外》的意义不只体现在它的思想上,还在于它的形式层面上。从作品的结构艺术来看也是颇为新颖的,这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抒情层次上,作者并未开头就说出“废园”的遭遇和少女的死去,而是采取由外到内的抒情方式来表达,先从抒情主人公在“废园”外的观察、感受写起,语句舒缓,娓娓道来,然后再一步步写出“废园”豪华的过去和因日本飞机轰炸而成为废墟的现实,使文章情绪自然过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是在写法上,作者很注意形象的衬托作用。文中的客观对应物是“花”和“毁了的楼房”,主观抒情人物是作者,隐喻性主人公是少女。写“花”和“毁了的楼房”是情景设置,“花”是生命的象征,是美的象征,是少女的形象补充;“毁了的楼房”是凋敝和死亡的象征,也正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们都为人物悲剧的产生作铺垫,这种强烈的反衬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我”的存在是文章感情的过渡,对突出少女的悲剧命运起着重要作用,“我”实际成为了景物与人物关系的中介人,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少女的形象,但是通过环境渲染和“我”的叙述,少女的形象还是跃然纸上,这种结构方式是自然真实的,没有故弄玄虚、矫揉造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