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

2024-01-18 可可诗词网-古代爱情诗词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王”即王都之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周室衰微,其地位等于列国。“王风”指这以后这一带(今河南省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的民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飘荡。”(崔述《读风偶识》)战乱 役破坏了家庭生活,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君子于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这一现实。
        全诗分两章,反复叠唱,借景生情,感人至深。
        第一章首句“君子于役”点明主题。“君子”指丈夫,女主人公思念的是远方服役的丈夫,他长期在外“不知其期”。夫妻长期分离,妻子怎能不思念?但不知他的归期,“曷至哉”表达了思妇的渴望和焦虑。这些是直抒,下面借景生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一幅在特定时间里常见的农村画面。疏朗的笔调,富有动感的绘出画面中的远景和近景:夕阳西下,院里群鸡争着进窝,在窝里挤着,互相说着悄悄话;远方,牛羊下了山坡,拖着长声呼叫着走在乡间小路上,渐渐走近了,一个个回到栏里休息。这景色虽不算热烈,但也不是悲凉,然而把思妇放在景中,就仿佛象用蘸满灰色的排笔一刷,顿时黯然、凄清——她看着牛羊归来,而人不归,本是伤心人,触景更伤情。此时此景,她怎能不更思念着久役不归的远征人?“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个“思”字,可以想象,丈夫的身影日夜萦绕于心头,想到丈夫长期在外服役,风霜雨雪,几度春秋,“何草不黄,何日不行?”(《诗·小雅》)他没有一天不奔走劳累,憔悴得该如枯草模样,她怎能不忧伤! 想到好端端的家,如今剩下孤伶伶的自己,没有温暖,没有欢乐,独自守着黄昏黑夜,年年月月,天天如斯,何时是尽头!想到……“思”里面有着说不尽的苦楚和悲凉。
        第二章与前章重迭。字稍作了变动,却使前后章照应紧密,感情色彩更浓,主题思想更深。
        首句同前,接下去是“不日不月”,照应了前章的“不知其期”。显然语势更重,前面的不知归来日期存有归来的希望,可这里的“不日不月”是无日无月,简直是遥遥无期了。这是在长期不归的盼望中的绝望。看来也只能相逢梦中了。也许繁重的徭役、无情的战争会夺去她丈夫的生命,那就更足堪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了。下面用“曷其有佸”的“佸”字是聚的意思,照应前章的“曷至哉?”的“至”字,前后两句串起来缩成一句,可作:什么时候能回来有团聚的一天呢! 联系紧密,而“至”与“佸”相较,更见“佸”语迫情切。直抒罢,再现前章景物,但把“羊牛下来”换成“羊牛下括”,括同佸,也是聚的意思。这就使感情色彩加深;牛羊尚且能聚合一起,而人却不能团聚一堂?真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突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之痛。结句“苟无饥渴”联系前章的“如之何勿思”就显得心情更沉重了:没有归期,思之无望,那么如果他还能活下去,不受饥渴也就是最大的希望了。“苟”是疑问口吻,或许之意,征人在外是否真能不饥不渴,还是忍饥挨饿,妻子不得而知,只能猜测;“苟”又有希望之意,这里也包含着女主人公一点可怜的侥倖心理,绝望人无可奈何只能存希望于“不饥不渴”吧! 可见思妇内心之苦了!
        这首古代的民歌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现实意义,表现了思妇怀念在远方长期服役没有归期的丈夫,反映了当时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写的平实朴素,淡中见浓,语浅意深。如写景只淡淡勾勒;暮色、鸡栖,牛羊归来,实属寻常的农家景,这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景物对女主人公——农家妇来说习以为常了,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触目皆是,无处不在。然,正是如此,就更易引人情思,所以诗中摄一黄昏小景,却渲染出主人公内心的浓重的悲凉,烘托出她的孤寂、失落和黯然神伤。全诗不见一个“怨”字,然而不怨之怨怨深矣! 总之,淡而浓,平而远,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修《水谷夜行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作者即以景写情、借景生情,写得情景交融,把思妇怀念征人之情与眼前之景融为一体,玩其景,会其情,可想见其心境之苦矣!
        民歌多复唱,这首古民歌前后两章,“君子于役”四次重复,晚归画面一再出现,从而使感情增强,主旨显豁,在回环往复的舒缓节奏中,愈见情思悠悠,全篇弥漫着悲凉。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