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
生。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
无消息若为情!
《浣溪沙》又名《浣纱溪》。双调小令。分平韵、仄韵两体。唐人词用平韵,仄韵始自宋代李煜。此词为平韵。
词写一个多情的男子爱慕一个美丽的女子,但难以相识,空留遗恨,无限惆怅。通篇从男子回忆的角度写来,情词缠绵,深婉有致。
上片追忆见到所爱女子的情景。那女子身着晚妆,长裙曳地,步履轻盈,姗姗而行。她那优雅的仪态,婀娜的风度,窈窕而柔美的身姿,出现在竹帘疏处,看得分明,男子怎不一见动情! “晚帘疏处见分明”一句,内涵丰富:隔着竹帘,又是夜间,看去自然先是隐隐约约,竹帘稀处才见得分明,由此可见帘内女子是由远及近行来,帘外男子则是神情专注;可以想象“见分明”时,男子是何等惊喜而顿发倾慕之情! 上片这前两句写的“惊艳”,令人联想到《西厢记》中张君瑞初见崔莺莺那一瞬间,由惊喜而倾慕,而神往,这就是俗语说的“一见钟情”。
然而,此词中的男子终因一帘之隔,又与女子素不相识,从而留下遗恨。“此时堪恨昧平生”,说的就是单方钟情的“遗恨”。意思是:现在回忆起来,那情景多么美好,只恨素未相识啊! 看来他的命运还不如张君瑞。张君瑞与崔莺莺初见虽不相识,但以目传情,后来相通相爱,堪慰平生。而此词中的多情男子,竹帘相隔,未通心曲,空留遗憾,怎不怅恨! 那么美好的女子,不见也罢,偏偏看见;看不清楚也罢,偏偏“见分明”;见她不美也罢,偏偏很美;能相识也好,偏偏不相识;不相识能接近也好,偏偏有一帘相隔;相隔能通心曲也好,偏偏不能相通;不能相通她知道有人爱她也好,偏偏她不知道。此种遗恨,回忆起来,真是令人不堪忍受。上片这一结句,浓缩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体味。
上片“此时”一句是回忆往事,下片过头承接“此时”,仍在回忆,回忆见到那女子以后的事。夜深了,窗外窥见那女子烛光下独坐,残烛只影,此情此景,已经使人黯然神伤,却又听到她拨弦品调,漫弹琴曲,倾诉苦闷的琴音,怎不更添惆怅! “早是销魂”,接着“更愁闻着”,把当时无限倾慕和事后回忆的怅惋之情,写得细腻而又浓重。最后一句“杳无消息若为情”,是从回忆中“醒来”,感到难以承受这相思之苦。那时的情事已成过去,所思慕的人更是踪迹难寻;往事历历,梦怀萦绕,欲寻无踪,欲罢不能,这绵绵的情思,如何忍受得了?
词中小令犹如诗中绝句,最难写。而小令中“三句式”的《浣溪沙》,更难写好。两句一组之后,则是一句一组,两句易工,一句难收。此词上下片都采用赋兴手法,前两句描绘当时情景,后一句兴发叹惋之情,通体停匀,轻重相参,实为上乘之作。如果细细玩索,即可发现此词手法巧妙之处。通篇立足“回忆”,一赋一兴,使人回肠荡气。回忆所见女子,上片说她的仪态,下片说她的愁情,从气质外表到心绪感情,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兴发叹惋之情,上片是怅恨不能相识,下片是倾诉相思之苦,前后关联而有递进层次。就“所见”而言,有帘外目睹,有窗外耳闻;有事后回忆,有当时想象,描写手法极富变化。一首四十二字的小令,如此完整精美,极尽回环曲折之致,的确难得。
生。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
无消息若为情!
《浣溪沙》又名《浣纱溪》。双调小令。分平韵、仄韵两体。唐人词用平韵,仄韵始自宋代李煜。此词为平韵。
词写一个多情的男子爱慕一个美丽的女子,但难以相识,空留遗恨,无限惆怅。通篇从男子回忆的角度写来,情词缠绵,深婉有致。
上片追忆见到所爱女子的情景。那女子身着晚妆,长裙曳地,步履轻盈,姗姗而行。她那优雅的仪态,婀娜的风度,窈窕而柔美的身姿,出现在竹帘疏处,看得分明,男子怎不一见动情! “晚帘疏处见分明”一句,内涵丰富:隔着竹帘,又是夜间,看去自然先是隐隐约约,竹帘稀处才见得分明,由此可见帘内女子是由远及近行来,帘外男子则是神情专注;可以想象“见分明”时,男子是何等惊喜而顿发倾慕之情! 上片这前两句写的“惊艳”,令人联想到《西厢记》中张君瑞初见崔莺莺那一瞬间,由惊喜而倾慕,而神往,这就是俗语说的“一见钟情”。
然而,此词中的男子终因一帘之隔,又与女子素不相识,从而留下遗恨。“此时堪恨昧平生”,说的就是单方钟情的“遗恨”。意思是:现在回忆起来,那情景多么美好,只恨素未相识啊! 看来他的命运还不如张君瑞。张君瑞与崔莺莺初见虽不相识,但以目传情,后来相通相爱,堪慰平生。而此词中的多情男子,竹帘相隔,未通心曲,空留遗憾,怎不怅恨! 那么美好的女子,不见也罢,偏偏看见;看不清楚也罢,偏偏“见分明”;见她不美也罢,偏偏很美;能相识也好,偏偏不相识;不相识能接近也好,偏偏有一帘相隔;相隔能通心曲也好,偏偏不能相通;不能相通她知道有人爱她也好,偏偏她不知道。此种遗恨,回忆起来,真是令人不堪忍受。上片这一结句,浓缩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体味。
上片“此时”一句是回忆往事,下片过头承接“此时”,仍在回忆,回忆见到那女子以后的事。夜深了,窗外窥见那女子烛光下独坐,残烛只影,此情此景,已经使人黯然神伤,却又听到她拨弦品调,漫弹琴曲,倾诉苦闷的琴音,怎不更添惆怅! “早是销魂”,接着“更愁闻着”,把当时无限倾慕和事后回忆的怅惋之情,写得细腻而又浓重。最后一句“杳无消息若为情”,是从回忆中“醒来”,感到难以承受这相思之苦。那时的情事已成过去,所思慕的人更是踪迹难寻;往事历历,梦怀萦绕,欲寻无踪,欲罢不能,这绵绵的情思,如何忍受得了?
词中小令犹如诗中绝句,最难写。而小令中“三句式”的《浣溪沙》,更难写好。两句一组之后,则是一句一组,两句易工,一句难收。此词上下片都采用赋兴手法,前两句描绘当时情景,后一句兴发叹惋之情,通体停匀,轻重相参,实为上乘之作。如果细细玩索,即可发现此词手法巧妙之处。通篇立足“回忆”,一赋一兴,使人回肠荡气。回忆所见女子,上片说她的仪态,下片说她的愁情,从气质外表到心绪感情,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兴发叹惋之情,上片是怅恨不能相识,下片是倾诉相思之苦,前后关联而有递进层次。就“所见”而言,有帘外目睹,有窗外耳闻;有事后回忆,有当时想象,描写手法极富变化。一首四十二字的小令,如此完整精美,极尽回环曲折之致,的确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