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兰石》
朱耷
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
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
这首题画诗阐明了八大山人创作书画的深刻寓意,是我们深入领会他的那些含义隐晦的诗画作品的一把钥匙。
王孙,是画家自称,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后裔。首句写出他对自己的书画非常自信,认为完全出于天然的姿态。次句写他每当回忆起天下承平时(按指明朝)的景况时,都要痛哭流涕;由于过于悲痛,所以头发都变白了。三、四句是说,他便常常借助于他所画的水墨花卉,来寄托深重的故国之思,把花卉的叶子画得叶叶都是向南吹的。
为什么画出花卉的叶子向南吹就能表达画家的故国之思呢?这有现实的和历史的两种根据。现实的根据是晚明小朝廷曾建都于南京,尽管后来因君昏臣奸而很快失败了,但毕竟对于清兵的南下抵抗了一阵子,是当时人们的复明希望之所在。历史的根据是宋末有许多忠臣义士,如文天祥、陆秀夫等,曾拥戴过几个南宋小皇帝在南方抗元。文天祥《扬子江》诗云:“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种深沉执著的故国之思,在八大山人的诗画作品中是表现得很充分的。如他的《古梅图》,画一株经严霜狂风摧折的古梅,树根全部裸露,树顶屈曲呈丁字形,但枝上仍开放着鲜艳的梅花。象征着汉族人民虽遭满清统治者残酷摧残而决不屈服,复明的希望仍像梅花迎春那样在心头跃动。而在这幅画的题画诗中则写有“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的句子,表示要向南宋末爱国诗人郑思肖学习,坚持气节,决不屈膝仕异族,像他画兰露根不画地那样,画残山剩水;表示自己身为和尚,却要效法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总之,八大山人诗画中, “墨点无多泪点多” (郑板桥评朱耷语), 我们应当在读他的诗画时,深刻领会他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
《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2019-05-12]
-
《丹崖翠壑图》
[2019-05-12]
-
《丹桂图》
[2019-05-12]
-
《山阴不见换鹅经》
[2019-05-12]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