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 - 明·于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头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的作者于谦(1398—1457),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明军惨败,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在现在河北怀来县东)被俘,瓦剌(蒙古族的一支)兵锋甚锐,北京上下惊慌失措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严正驳斥了迁都避敌的错误意见,设法调兵遣将保卫首都,并进而一再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终于迫使敌人讲和,将朱祁镇放还。虽然在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冤杀,但朱祁镇死后,他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就不得不为于谦昭雪,肯定了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的功绩。
于谦在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当然是个读书人。但他在历史上是以能干的地方官吏和敢于担当的大臣、统师著称的,所以他的读书就很有不同于一般读书人之处。这在《观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联“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在科举时代,不少人将书当作敲门砖。只要敲开了做官的大门,就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而于谦却将书看作多情的老友,不问是早晨还是夜晚,也不问是愉快还是忧愁的时候,都和书相亲。这一点就不同凡俗。和一些人相比,于谦的仕途算是顺利的,但也有过不愉快的时候,如他曾因受到朱祁镇宠任的宦官振的怀疑,坐过牢,降过职。看来这类忧患都没有影响他读书的热情。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既写他读书的勤奋,也写他智力的过人;而“胸次全无一点尘”,更写出他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猎取声誉,而是将重点放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上。从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重任、立了大功毫不居功的表现中,从他反对提升自己的儿子于冕一事中,从他被冤杀后朱祁镇对他“死无余赀”的承认中,都可看出他这句诗确实不是装点门面的空话、大话。
颈联“活水源头随处满”,语出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之一),“东风花柳逐时新”语本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朱熹是南宋集大成的理学家,他的学说在明朝被确立为儒家的正宗,于谦下笔时引用朱诗是很自然的。考虑到于谦是干练的政治家而不是迂腐的学究,他诗中的“活水源头”“东风花柳”可以理解为既包括书本,也包括实际。“随处满”“逐时新”表达了他对人格不断完善,认识不断深化的喜悦。这两句是于谦读书经验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说明读书加实践,必能改善素质,产生新知。只要看于谦在巡抚河南山西时“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明史·于谦传》),只要看于谦在指挥明军抵御瓦剌、保卫北京的时候,改革原来京兵的体制,创立团营,就会相信他的确寻访“活水源头”,满眼“东风花柳”,获得了“随处满”,致力于“逐时新”。
尾联用“金鞍玉勒寻芳客”来代指寻欢作乐的富贵中人。这类人沉溺于物质享受,当然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与益处,不相信书斋中别有春光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觉得,于谦能成为后人景仰的民族英雄,是得力于平日读书之功的。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唐·杜甫
[2019-05-12]
-
《乌生》 - 汉· 《乐府》
[2019-05-12]
-
《九月八日》 - 唐·司空图
[2019-05-12]
-
《乞食》 - 晋·陶渊明
[2019-05-12]
-
《书能误人》 - 明·李贽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