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唐·高适

2022-07-30 可可诗词网-历代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高适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本诗有人认为非高适诗,为贺兰进明所作,而《文苑英华》列于高适同题诗后。

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塞下曲》又是从汉乐府《出塞》、《入塞》发展而来的新乐府题。其内容一般都以描写战争及咏唱边地生活为主。诗人征战疆场,为保卫边防曾奏出“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这样激荡人心的雄壮乐章,但他并非是一个战争主义者,他要用战争换取一个“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的太平世界。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尤其是,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更了解将士们的痛苦,寄予将士高度的同情。这首《塞下曲》正是从这个角度着笔,反映戍边将士的夫妇隔离之苦。

诗以景物起兴。前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残春、初秋景象,概括了四季的悠悠岁月。春色撩人,勾起女子深切的思夫之情。“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古诗十九首》)她多么希望丈夫归来,共享闺房之乐!然而“春花落尽”不见征人,女主人公对丈夫急切的盼望和思念,通过“落尽”二字流淌而出,春去秋来,“秋风始高”,诗又以同样的对仗句式将人物的感情流程置于时序转换中,进一步揭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这里运用比喻、双关和象征的手法,既写景,也写人;既写物,也写情。“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同时也衬托了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处境,并象征征人的远戍不归。蜂本应该恋花,燕子也是双栖双飞。历来诗人笔下的燕子是夫妇的象征。“海燕双栖玳瑁梁”,多么动人的相亲相爱的形象!然而这里的“燕不栖”为读者描绘的是一个丈夫不归、闺房空寂的凄凉景象,人物由苦盼而发展到失望的情绪也从景中随之流出。

以上写思妇常年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意脉直贯而下,悲苦之气又为下边正面描写作烘托。

后四句正面抒写空闺独宿的孤独境况。

五、六句用一因果结构承上启下,以“荡子从军事征战”作出句,旨在强调战争是造成女主人公“守空闺”的原因,是造成年轻的戍边将士们夫妇痛苦的根源。同时在这里也点明了主题。“娥眉婵娟守空闺”一句作进一步描写。前面从漫长时日着笔,这里只抓住夜晚这一特定的时间环境来表现。“独宿自然堪下泪”,“自然”照应下句“况复”二字。漫漫长夜,空闺“独宿”,孤单凄凉,能使人为之下泪。行文至此,浓重的凄楚之情已动人心弦,然而诗人又用“况复”为转折,把凄楚悲哀的情绪推向高潮,“况复时闻乌夜啼”。张华《禽经注》:“乌之失雄雌,则夜啼。”鸟声与人心相应和。以“乌夜啼”来烘托人的孤宿失伴之悲。从结尾两句来看,上句“堪下泪”正是为下句的“乌夜啼”作铺垫,到此,女主人凄苦悲痛的情绪达到顶点,诗也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全诗从女主人公角度着笔,写景写情,并无华美词藻,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全以诗人饱满的感情扣动读者的心弦。同时,这首思妇诗的写景,也可以使人产生某种哲理联想:花落则蜂不窥,秋深则燕不栖,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失却了条件,事物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