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 魏·曹植

2024-12-14 可可诗词网-历代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魏]曹植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廷。

嘉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

此诗作于魏明帝二年(228)。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曹植《喜雨诗》序中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亦有太和二年大旱的记载。作者在这一年里从浚仪(河南开封县北)再回雍丘(河南杞县),上表求自试。此诗与《求自试表》写于同年。

此喜雨诗抒写作者在大旱中得降甘霖的喜悦,但深层意识却是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作者“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魏志·陈思王传》),希望明帝能象喜雨那样施惠,使他的怀抱得以施展。从而表达了及时建立功业,匡济国家的雄心壮志,并冀免除老大徒伤悲的慨叹。

诗的首两句写上天覆盖万物,使众生滋长得非常丰繁茂盛。次二句用反正对比的写法,鲜明地指出上天覆育万物的作用。如果上天弃绝了群生,则群生就要憔悴;如果上天施予恩惠,则群生就能发荣滋长。因此众生希望得到上天覆育,及时降下甘霖。然后继续写终于盼到了甘霖的欣慰和喜悦。祥瑞的云来自西北,郁蒸翻腾飘浮向西南。伴着围绕庭院响起的殷殷雷声,终夜降下了及时的喜雨,于是美好的禾稼在肥沃的土地上丰盛地发育滋长起来。最后写预料到秋天一定会得到丰收,抒发了喜雨的情怀。

诗中抒写的上述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眼前景物和由眼前景物所引发的内心情态,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追求、喜悦。但在这样思想境界的后面,还有深层意识。这一点从作者在写此诗同年所写的《求自试表》中可以捕捉到,可以加深对此诗的理解。作者在《求自试表》中写:“如微才不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他“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灭。”他所追求的是“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曾辉日月。”他有“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精神。表中又写“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指该年魏国与吴军作战失利)。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这样积极用世,以求建树功业。惟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正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思想:“汩予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这样情怀相一致。

成德达材、积极用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象》)以求为国家有所建树,是此诗深层内涵。从艺术性考虑,诗的特质必须具有唤起读者感情和想象的力量,从而产生两种效果:一是所呈现抒写的现实题材、内容所产生的感染力;二是所具有的暗示,深层的内容,对读者给以更深刻的感染和启发。此诗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此诗的前四句铺写上天覆育万物所起的作用,虽然起到暗喻的作用,但从诗的特质来衡量,还是一般的写法。写得最成功、艺术效果最高的是次六句。次六句写天降甘霖的自然情态的发生变化,庆云的舒卷、飘动,雷声的殷殷、嘉禾的勃然生长与诗人发自内心的喜悦,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意境美。这样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联想、想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于是在思想上发生共鸣,在感情上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