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潮阳道中》 - 宋山水诗赏析
王安中《潮阳道中》宋山水诗鉴赏
王安中
火轮升处路初分,雷鼓翻潮脚底闻。
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瘴,溪鳄方逃畏旧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
本诗作者王安中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被贬在象州安置。象州,即今广西象县。他取道潮阳(郡名,府治在今广东潮州市)向西南进发。
一路上,作者仿佛是日夜趱程。破晓时分,还看不清道路,太阳升起来,顺着朝晖望去,前路才依稀可辨。来到这濒海的潮阳地面,便听见了如雷似鼓的浪潮声。他边走边听,海潮近在咫尺。“路初分”、“脚底闻”透露出行色匆匆的消息,又与“雷鼓翻潮”一起紧紧扣住诗题。晨光熹微,只能有潮声撞击耳鼓,及至天宇大亮,旅途美景便可尽情饱览了。但见千家万户,举火为炊,雪白的晨烟,袅袅团团升腾而上; 一川成熟的稻谷,叶枯穗黄,远远望去犹如黄色的云海。这两句描绘岭南农村景色,画面极其生动,字里行间也似乎饱含着作者内心的喜悦。“万灶”写人烟之稠,“一川”说稻田之广。“熬”,明喻缕缕晨烟的蒸腾之态,“割”,暗传片片稻禾的立偃之状。“白”与“黄”虽非浓彩,但色调明朗,而且一直一平,错综有致。特别是事物及其比喻“晨烟”、“白雪”、“秋穗”、“黄云”,两者本为一体,中间楔入使画面活泼生姿的动词,而施动者——村姑与田夫却不见于字面,这就使读者更能集中玩赏所写之景相映成趣的色调和情状。接下来突然出现两个奇特的意象——“岭茅”、“溪鳄”。原来这两句明为写景,实为写心。古代人把岭南视为多瘴雨蛮云、毒虫害兽的“蛮荒”之地。但作者说,岭上的茅草长得郁郁葱葱,并未受到瘴气的侵害; 溪里的鳄鱼也因害怕一篇旧文正在逃走。“已远”是什么意思呢? 这正是透露心迹的关键字眼儿。联想作者被贬远谪、千里赴任的遭遇,就不难断定他在以 “岭茅” 自比。茅,即白茅,古代帝王以茅叶包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分封诸侯,在这里它可代指食禄于朝廷的官宦。整句话无非是想表明: “虽在蛮荒,无不安泰。” (韩愈《潮州谢上表》) “旧文”指韩愈的《祭鳄鱼文》。他任潮州刺史时,作此文禳除鳄溪(又名恶溪,在今潮安县东北)里的鱼患。“方逃”,正在逃走; 潮安距潮阳数十里,岂是望中之景? 显然作者并未实写,也无非是想表明: 这里的毒虫害兽正在销声敛迹。顾虑既经排除,作者最后正面吐露了自己的衷曲:此地如果有田给我种,就让我效法郑玄吧!——我终究是想做个农民,了此一生的呀! “康成”,郑玄的字,东汉末人。他淹通群经,聚徒讲学,因党锢事遭禁,栖身东莱,边耕耘边著述。作者千里而来,必不是为了耕于象州,因此,最后两句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宽心语。
诗中写了征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叹,借助景物的烘托,情感由隐而显逐渐发展到高潮。这种融情于景、以景托情从而使抒情步步深化的手法,赋予此诗以强烈的感染力。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