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用济《登八达岭》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沈用济《登八达岭》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沈用济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八达岭位于今天北京市的延庆县境内,山势高耸。这首五律在物我交融中借景抒情,渲染出一幅苍茫辽阔的画卷,并流露出悲凉感伤的意绪。
首联二句开门见山,点出诗人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向山上行进的过程。居庸关为八达岭南面的关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 “居庸关在顺天府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延庆州东南五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诗人“策马出居庸”,显然是从京师由南向北而行。作者惜墨如金,没有描绘居庸关的险要地势与北门锁钥的重要地位,而是用“上碧峰”一语直接入题,痛快淋漓!
颔联二句通过诗人“坐”与“行”的动作,远望近观,将风景衬托而出。“坐窥”可以有两种解释,它可能是诗人坐于马上回首遥望京城的感受,也可能是诗人登山小憩中的远眺,但不管作哪种解释,都是写远处的京城已在视野中消失的感受。着一“尽”字,便将作者自身所处的位置的遥远与高耸暗示了出来。这是写远景。“行绕” 与首联下句 “盘回” 呼应,是写近景,道出登山路径的曲折回环。八达岭一带在明朝曾是与蒙古瓦剌部激战的场所,“塞垣” 即指这一边境地带形容,原有所本。“重”字点明了那里形势的险要与山峦的交错。
颈联二句又将时间一笔带出。“千帐” 可能指塞上牛羊放牧者的帐篷,也可能指当时驻军的行营。夕阳西沉于帐间,表明了诗人在登山中时间的悄然流逝,然而这仅是它的表层意向。“夕照”在古人笔下,常略带感伤的色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就是 一例。这里的“夕照” 所具有的感伤情绪是深层的,与下句“寒声折万松”相映衬。“寒声” 表明时序已届深秋,秋风激起一片松涛,在山谷中回荡,似乎有摧折万木的气势。上、下二句所构成的萧索气氛,是通过诗人的视觉与听觉构成的,为尾联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尾联中“陵寝地” 当指明十三陵。十三陵在八达岭的东南方,相距不甚遥远,那里埋葬着明朝十三位帝王的陵墓,故名。诗人“回瞻”十 三陵,用 “云气总成龙” 一语形容,虽有迷信风水的成分,但其实质则在于对历史的沉思。这里可能有缅怀故国的情感,然而更主要的却是诗人对人世变迁的感慨。作者登山没有李白那种“登高壮观天地间”(《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情怀,却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同调,尽管感伤情怀并不显明。作者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不露斧凿之迹,悲凉中不失沉雄俊爽之气。沈德潜称: “方舟足迹半天下……游边塞,留右北平久,诗皆燕赵声。” (《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五)洵非溢美。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