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誉《九日登东山》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23-06-19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刘远誉《九日登东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刘远誉

极顶人争上,狂游趁晓晴。

蝉声催落木,秋气肃边城。

僧老禅心定,林幽隐念生。

潺湲余野况,隔岭听泉鸣。

古人重阳节有出游登高的风俗。东山在贵阳市东, 一名栖霞山,明万历年间建东山寺于其上。这里,俯临贵阳城东,山顶上可眺望贵阳全景,是极理想的登临胜地。首联二句勾勒出人们于重阳佳节纷纷前来登临东山的盛况: 佳节出游,人心已生喜悦,何况早晨便见天清气朗,岂不令人游兴更高? 登高意在极顶,人人存捷足先登之想,个个有唯恐后至之念,怎不纷纷争上?“狂游”、“争上”二语,简练明白,道尽游人神情举止,具有强烈的动态感。此联第一句抓住人人争上极顶这 一引人注目的镜头,出笔突兀,开篇先扣住读者心弦,然后第二句才补叙出时间、天气和游人兴致,笔法有腾挪变幻之妙。

第二联紧承上文,接写登上极顶处的耳闻目睹。贵阳地处西南边陲,故称“边城”。“边城”二字,已使人有荒远冷僻之感,况乎笼罩在肃杀秋气之中。而蝉自鸣叫,木自落叶,本是各出其性,并不关联,诗人却觉得一声声蝉鸣竟是在催逼树叶凋落。可见诗人此时心染悲凉秋意,观物无不著主观色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自古以来,萧瑟秋意每每使落魄失意的墨客骚人触景生情,引起世路坎坷、身世潦落的慨叹。从诗人充满主观感情色彩的秋景描绘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这种深沉的人生感伤来。把下联结合起来看,对此就更加见得明白。

人生的烦恼苦闷总是希望得到排遣解脱。当诗人走下极顶,转游于山间寺庙深林时,见寺中老僧冥然坐禅入定,神态十分安详,丝毫不为外物惊扰; 又见周围林木深掩,愈发衬托出超尘拔俗、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于是诗人不禁深受感染,顿觉解悟,油然而生隐居之念:倘若结庐此间,超然世外,不是也可以象这老僧一样心虑澄清,微尘不染吗? 哪里还会有尘世生活的种种烦恼呢! 此联和上一联,表面上似乎各写一处景象,互不相干,实则蕴含着内在感情脉络连贯的发展变化,看似无迹,寻之则有序。

尾联“潺湲余野况,隔岭听泉鸣”,“潺湲”,水流动貌; “野况”,指山中景色自然天成的况味。此联乃是写下山归返途中的情景: 有潺潺溪水自山中流出,诗人行经溪边,仿佛觉得溪水澄碧晶莹的波光中还留存着青山的影子,带来了山林生活的清趣。虽然已经隔了一座山岭,也仿佛还能听到山泉淙淙的鸣响。这最后两句,含蓄而又贴切地表现出诗人对东山清丽幽静的景色不胜留恋的感情。

这是一首记游之作。诗人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写出从始游直到罢游踏归的完整过程。语言平易明白,布局结构出于自然,好似全未着力。但平实自然的表达形式中却充满情景交融、起伏流转的生动气韵,且与起承转合的严谨章法节谐拍合,这就见出诗人匠心独运的娴熟技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