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金山寺》 - 宋山水诗赏析
王令《金山寺》宋山水诗鉴赏
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①,潮回瓜步见黄滩②。
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金山之上,是古来享有盛名的佛寺,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从古至今,以金山寺为题的诗歌不知凡几,王令这一首,气势磅礴,清新自然,自成高格,堪称能为名胜之地增色的写景佳篇。首联“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景观就极为宏大。首句以江面的壮阔来映衬金山的挺拔秀美:在晴朗的白天,波澜不惊之时,浩渺的江水 一望无际,清波万顷,金山雄峙江心,恰如一块巨大的碧玉沉浸在琉璃般的水里(顺便说一句,宋代金山为江心 一岛,今已与陆地相连,此诗是写当时情况)。次句从杜甫《登岳阳楼》诗的 “乾坤日夜浮”一句脱化而出,夸张地写出包裹金山的浩浩长江的无限宽广。说整个天地都好象是被收聚在江面上一样,这就不但写出江山的壮丽,而且将这位青年诗人气吞山河的阔大胸襟都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诗的第二联则绘影绘声地描写山顶之寺。诗人并不着眼于寺院的外形与方位,而是以虚实相间的妙笔,以传“神”为主,弃“静”取“动”,活画出山寺独特的风姿与环境气氛。“楼台”一句,不写静止不动的楼台,而是烘虚托实地描绘出那上指蓝天、下临深水的寺庙的摇曳身姿。这里的描写,从视角形象出发又不受实景束缚,而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楼台的影子使得水底的鱼龙都惊骇不已,这一夸张的描写,将山寺的高峻不凡全给表现出来了。“钟磬” 一句,则以听觉形象的传达为主,同时也加进了想象与虚拟的成分。由于山寺高,江面广,寺中敲钟击磬之时,其声之来,竟使水石也生寒意! 这个“寒”字,意不单在写景,也含有自己的心灵感受。至于作者为何听钟磬而觉声寒,下文还将交代。
第三联写日暮之时从山寺远眺所见的景致。第五句说: 日色平西之时,远望海天,焦山、象山相对,形如海的大门,其壮阔之状令人顿增遐想; 而当目光转向金山下时,又见江面低飞着白鸥,它们随波上下,显得那么自由自在。第六句说: 向西望去,远处瓜步山前潮水正在降落,留出了一片沙滩,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以上四句,写山写寺,写远天近水,写楼台、鸥鸟、钟磬、落日,一切眼所见耳所闻的东西几乎无所不包,而层次又很分明,极写景之能事,实际上都是“乾坤都向此中宽”一句的具体铺展。
诗的尾联则由景入情,发抒作者登临纵目之后的感慨。作者意思是说: 金山寺景致虽美丽无比,然而平日江上风波险恶,变幻无常,世人难有登临游赏的机会,这大好的风光,多半只有寺里的高僧能从容闲暇地在静处观看了! 这两句义含双关,暗寓深沉的人生感慨。作者是一位有志难伸的流浪汉型的青年诗人,多年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此次来镇江,也是为着训几个蒙童糊口,决非专为游览而来。因此当他偶然从世路“风波” 中挣脱出来,忙里偷闲地登上金山的时候,就难免要自伤身世、厌恶“户外风波”而歆羡“静处”的“高僧”们了。他在纵览风景之余,心境难免有几分悲凉。诗的第四句闻钟磬之声而觉水石之 “寒”,实际上就是这种悲凉心境的外化,并不仅仅是写景而已。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