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舆《雨后看山》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潘德舆《雨后看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潘德舆

远山霁后近,近山雨中远。

厓隒叠回薄,朝岚郁不散。

谷云藏日华,苍茫忽疑晚。

但觉青濛濛,一气抱徐兖。

葱茏万草木,佳境掩何限。

讵识晻霭中,天地合苍浑。

峰峦爱刻露,所保毋乃浅。

有的人喜欢在晴天看山,山石草木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收眼底; 有人却爱好在雨雾中,观察并想象青山那空濛缥缈的韵致,从而领略一种朦胧并带有点神秘意味的美。清代诗人潘德舆这一首《雨后看山》,写的是雨后初晴、半隐半现的山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奥秘怀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以及由此所触发出的哲理遐思。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一、二句点题,诗人一下笔便表达出他看山的真切感受。远方的山在雨霁以后,由于云雾消散、空气明净,看上去格外清晰,因而显得很近。而近处的山,在迷濛烟雨中,扑朔迷离,恍恍惚惚,人们看不清楚,反而会感到它们相距很远。这种审美错觉,是人们都能感受到的,但很少有人在诗中表达。诗人用十个字便写出来了。他写得如此准确、概括,饶有情趣,一下子便吸引了读者。

开头这两句是概括地写“霁后”和“雨中”看山的不同感受,领起全篇。以下十句,便具体地描写他在雨后清晨所观赏到的山中奇幻景色。三、四句说,眼前的山,层峦叠嶂,回旋起伏,朝雾弥漫,郁结不散。“厓隒” (yǎn),即层叠的山崖边。语出张衡《西京赋》的“设切厓隒”。“回薄”,回旋起伏。因为写的是古体诗,诗人有意用比较奇僻古奥的字眼,以显示出一种奇古的风格。这两句先写山形,再写朝岚,便准确地传达出清晨雨后看山的最初印象。五、六句接着写岩谷的云气掩盖了日光,一片苍茫,使他忽然怀疑已是时近傍晚了。这里,诗人再从写错觉着笔,通过写心理错觉来巧妙地表现雨后山色的特征。七、八句把视野扩展开去,写他但觉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青翠濛濛,似乎徐州和兖州一带也都笼罩在这一片苍茫的云气之中了。这两句气象阔大,笔墨浑括,使人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以及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这无际无涯的迷濛青苍,确实壮丽如画。“抱”字用得新奇、有力,活画出山岚云气汹涌弥漫之势。九、十两句写漫山葱茏茂盛的草木,无数美好的景色,都在云气中若隐若现,令人浮想联翩,诗兴无穷。接下去再总括一笔,写云气昏暗中,使人感到仿佛天和地都浑融一片,旷远迷茫,深不可测。“晻霭”,指昏暗的云气。宋代诗人王安石《定林示道原》中,有“迢迢晻霭中,疑有白玉台”之句。“晻” (yǎn),云兴貌。以上十句,都是描写雨后山色,诗人所捕捉、描画的,都是掩藏在朝岚雾霭中的朦胧意象,写法是大笔挥洒,泼墨淋漓,俨然巨幅水墨画。眼前景和意中景,实景和虚景自然结合,景象自然超脱,意境迷茫深远。

诗的结尾,将情与景自然生发为哲理。诗人从雨后看山领悟到:看山,如果喜爱显豁呈露,那末收获必然浮浅了。这是画龙点睛之笔。诗人提出了一个启迪人们心智的哲学命题。这是审美的哲理,也是观察宇宙人生世相的哲理。

从全篇来看,巧妙地运用错觉是诗人增添诗美和诗趣的主要手段。通过错觉,诗人展现出一个个为常觉所难能表达的审美意象。诗人又将这一系列新奇的审美意象和有价值的哲理玄思自然地融合起来,这就使得《雨后看山》达到了山水哲理诗的上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