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游斜川》 - 魏晋南北朝山水诗赏析

2022-11-27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陶渊明《游斜川》魏晋南北朝山水诗鉴赏

陶渊明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在陶渊明集中,写田园生活的诗较多,写山水旅游的作品,仅有描绘虚拟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的《桃花源诗》和这首基本上写实的《游斜川》。“斜川”,在今江西省都昌县附近。诗前有序。从序文可知,诗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正月初五。在这一个天朗气清的初春早晨,诗人偕同两三位邻曲到斜川游玩。斜川的山水美景激发了诗人的逸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记旅游的咏怀诗。

诗的开头四句写游斜川的起因。诗人直抒胸臆,说: 一年之始倏忽又到了第五日,时光飞逝,我的一生很快就要结束了。想到这一点就感到凄然,便趁着这吉日良辰以成此游。诗的起笔自然平稳。但仔细品味,诗人的感情是悲凉的。这一年,诗人已经五十七岁,抱羸弱之躯,近风烛残年,感到时不我待,壮志未酬,思想十分苦闷。但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对于生死的看法是达观的。这里,他用 “归休”二字,表明自己把死亡看成一种宁静的休息。所以,在生命尚未结束之前,他仍然要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的乐趣,排遣内心的苦闷。

中间八句,写旅游途中所见,以及斜川使人游目骋怀的景色。天气是那么和暖,天空也格外澄清。诗人和朋友们按次序列坐在小舟中,向远处顺流航行。但见悠长缓慢的流水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鳊鱼在快速地游来游去; 幽静的山谷里,不时地见到鸥鸟高飞、鸣唱。到了斜川,诗人放眼远望,曾城山上的落星寺宛然在远处浅泽中。诗人感到眼前的曾城,虽然不如传说的西方神山昆仑的曾城九重那么秀丽; 但瞻顾左右,却也没有别的山丘能够和它相比的。这八句,是全篇写山水风景的段落。清人方宗诚《陶诗真诠》说: “‘气和’八句,炼字自然,写景如画。” 是精当之论。陶诗的语言,以自然质朴为特色,但这种自然质朴,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达到的,犹如 “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惠洪《冷斋夜话》)。例如“弱湍驰文鲂”句,以“弱”字修饰“湍”,新鲜奇特,逼真地状写出溪水的细小、悠长与缓慢,一字而蕴含多种情状; “驰”字,写出了鱼儿自由活泼,“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趣。而 “弱” 与 “驰”,又准确地表现了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正如明人黄文焕《陶诗析义》所云: “湍壮则鱼避,至于渐缓而势弱,鱼斯敢于驰矣。”“文”字也妙。只有溪水澄清而又流得缓慢,诗人才有可能见到鱼儿身上美丽的花纹。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观察的细致和表现的精确、简洁。又如“散”字,表明四周山川秀色竞来相娱,使诗人目不能专注; “睇”,则又显出诗人目不转睛、凝眸远望曾城山上落星寺的神情。而从诗人的“游目”和“凝睇” 中,又令人想象出一种宏廓的境界。从总的看,诗人写景,用的是写意疏笔,但泼墨写意之中,又有极精工的细描。意笔与工笔浑然一体,妙合无垠。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许多自然景物意象都有着或隐或显的象征含义。这里所描写的景物: 潺潺清流中活泼驰游的鲂鱼,幽静的山谷上空欢鸣翱翔的鸥鸟,还有独秀中皋、巍然挺立、宛如灵山仙府的曾城,似是毫不受羁束的自由活跃的生命的象征,似是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哲理的诗化,似是诗人心驰神往的理想境界的寓托,或是诗人的精神品格的自我写照。因此,使人感到这一幅清奇壮丽、生气勃勃的斜川春色图,在写实之中又闪射出《桃花源记》中的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诗的最后八句,写他们在斜川欢饮。诗人提着酒壶,招待游伴,斟满美酒,相互劝进。在欢饮之中,诗人想到,从今以后,是否还能有机会如此快乐尽兴? 当饮酒已半,情感近酣,诗人更纵情驰想,把死生忧愁忘得一干二净。最后,祈愿大家都尽情享受今朝之乐,对于明日之乐,不必过多希求。这里,在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中,蕴含着对生命短促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来日世事未可逆料的隐忧与叹息。联系到诗人对动乱时局的愤慨和隐居生活中的贫困、苦闷,这些表达弃忧就乐的诗句,分明是诗人故作旷达的激愤之言。

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这是深得陶诗思想艺术真谛的评论。这首诗,初看似乎是诗人信手写来,并未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但反复诵读,你会感到,诗人虽然是自然挥洒笔墨,却巧妙地把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将山水风光、人生乐趣写得水乳交融。在疏简之中夹精细的刻画,在质朴中见感情的丰富,在写实中寓理想的境界,在旷达中有沈至之语、深邃之理。这正是陶诗的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