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游泰山》 - 金、元山水诗赏析

2024-02-12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元好问《游泰山》金、元山水诗鉴赏

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

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

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材。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

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

是时夏春交,红绿无边涯。

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惜无赏心人,欢然尽余杯。

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

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

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这是一首长篇游记诗。诗人以豪迈奔放的笔力,从不同的侧面纵笔描绘了泰山的宏伟气势和壮丽景色,从中透露出诗人乐观的精神与豪放的个性。

诗中可分为六个层次,前十句为第 一个层次。这十句极力描写泰山的雄伟气势,并以 一连串感情强烈的惊叹句,构成全诗大气磅礴、雄奇奔放的基调。开头几句先写登山前望山的由衷赞叹: 泰山巍峨屹立,犹如擎天之柱支撑在天地之间; 这孕育万物的造化当是何等的伟大,竟能创造出如此雄奇壮丽的高山。其天门之高,恍若通天之门;其山势之险,足以让人凭藉。纵目极望,那重重叠叠的岩石灌木分明直刺天的极限。联想起《齐谐》中记载的“扶摇九万里”的大鹏,在如此雄奇的泰山面前,当亦非无稽之谈。这几句紧紧围绕泰山的高、险、雄、奇落笔,以 “何雄哉”、“一何高”、“分明见”、“未可诬” 等一个个散文式的惊叹句,把自己在泰山面前所感受到的赞羡、惊喜、敬畏等复杂心理都 一股脑地吐露出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 “扶摇九万里” 两句,想象极为神奇开阔,竟然从眼前之巍巍大山引出对大鹏的感叹,说 一向被认为是虚妄之辞的大鹏,原来并非妄谈。只要见过泰山的雄姿,就知那扶摇九万里的大鹏也算不得什么! 这里是以夸张的笔墨渲染泰山的气势,再加上大鹏神话的点染,更赋予泰山一层神奇的色彩,这就为下面的铺张扬厉之文作了极好的铺垫。

泰山,是一座雄伟的山,又是神圣的山。历史上曾有多少帝王在这里进行过封禅的盛典。当诗人沿着山路攀登,看到一个个前代帝王留下的遗迹,不禁生发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自“秦皇憺威灵”到“感极令人哀”是这首诗的第二个层次。俯仰古今,秦始皇、汉武帝……这些曾经功盖 一世、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曾在泰山面前顶礼膜拜;而曾几何时,那祭天地的石坛上已长满青苔,帝王们更一去不返。这古往今来的沧桑之变,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历史感和对历史的沉思,使之不禁感慨道: “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这一段,由秦皇汉武引出历史兴亡之悲,使诗的意蕴更为浑厚,境界更加开阔,同时也为泰山的雄姿加上一层历史见证人的庄重色彩。

从 “是时夏春交”到 “欢然尽余杯” 为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登山沿路的风光美景和自己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诗人先把自己的镜头由泰山雄姿的大全景转向山上的某一局部,只见山间绿树葱葱,野花吐艳,放眼望去,红绿交错,无边无涯,好一个春末夏初的时节! 诗人一下子就被这大自然的美景吸引住了。尤其在已充分领略了泰山的雄伟巍峨之后,又猛然发现在泰山的雄壮中竟藏有清秀之气,在挺拔之中居然还有柔媚的一面,这怎不叫人喜出望外! 于是诗人好奇地攀向花草丛生的山间,愈走愈远,完全被这一番景色所迷住,直到时间已晚,兴尽意足才恋恋不舍地回来。诗中只抓住 “忘登顿” (登顿:指登山)、“自迟回” 这两个细节,就把诗人沉浸在美景之中的无限乐趣写了出来。当然,世上的事总有美中不足,诗人此刻的遗憾,便是无人分享这游山的欢乐,所以诗人不免要叹息“惜无赏心人”了。

再下面四句是第四个层次,写夜宿泰山之顶玉女祠的情景。泰山之夜当有许多景物可写,但诗人却把极顶山势、松林、玉女祠等一概略去不写,只写天空中电闪雷鸣、云涛翻滚、惊天动地的景象,而且丝毫不带一点畏惧之情、恐怖色彩,反倒以乐观豪放的情绪将大自然设想为自己的朋友、知己一样,“似喜诗人来”。这种与大自然互为知己,赋予大自然人的感情的写法,使全诗洋溢着一种浪漫情调。

从 “鸡鸣登日观”到 “翻动青霞堆” 为诗的第五个层次。在此之前,诗中已写过泰山的雄伟和秀丽,泰山的历史与今天,泰山的风雷云电,似乎已将泰山写到了极致,但诗人却还意犹未尽。于是又援笔挥写日出之奇: 伴着鸡鸣之声,登上了泰山观日出的最佳之地——日观峰。四野望去,竟没一点阴霾。刹时间,天边的云霞犹如大海波涛一样翻滚起来,簇拥着 一轮红日从霞光中冉冉升起。这是多么壮观,多么令人难忘的瞬间啊! 诗中融汇了六龙为太阳神驾车,太阳出于扶桑神树之上的神话,将日出的景色写得瑰丽神奇、光耀夺人,尽情地渲染和描绘了泰山之美与游山之乐。

自“平生华嵩游”至结尾为诗的最后一个层次,着重抒发此次游山的感慨。诗人先以比较映衬的笔法,说自己平生游过许多名山,而此山始终难以忘怀,其中记忆尤深的,即是“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 的壮观景象。这一笔,补得极巧。前文已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泰山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观照,而独独没写到山崖之景,这两句一写,就使得泰山之貌真正展露无遗了,行文上则避免了单调。本来诗人以为一览泰山美景,定会使自己笔下生花,写出美妙的诗篇,但实际上竟是“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巍”,这两句真如飞来之笔。分明写了 一首长诗,偏说是 “有句道不得”,足见诗人觉得这许多文字的不尽如人意了。或许能说出的美,总是有限的; 而道不出的美,才是无限的。这样两笔,真是何等含蓄又何等有味。既然自己找不出词来形容泰山,何不召唤早已作古的大浪漫诗人李白来与自己同享此乐呢! 于是诗人驰骋豪情,竟以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作结,要李白和自己一起在泰山上观看蓬莱仙境,说仙山就要在眼前出现了。真是想象奇绝,笔意跳荡,而又情趣无穷! 读至此,谁能不欲亦攀泰山一览其胜呢!

此诗在写法上也有特点。既然题目是“游泰山”,就不能只写泰山,更应写游泰山之所见所感。故诗人融描绘与议论于一炉,几乎每写泰山一景,都不禁要生发几句议论,抒发一番感慨。这种写法,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 “我”心中的泰山; 并且通过层层描绘、层层议论、层层抒情,使诗歌的气势一层一转,起伏跌宕,富于旋律感和节奏感。特别在最后一层中,随着抒情的需要,猛然将一气贯下的五言变为抑扬顿挫的七言,使诗的抒情节奏由快而慢,音调则由低而高,最后步步逼出那两句“石破天惊”之句,情感的流动和行文气势的巧妙配合,收到了极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