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送袁生谒南宁郡》 - 明山水诗赏析
汤显祖《送袁生谒南宁郡》明山水诗鉴赏
汤显祖
白发孤游铜柱西,瘴来江影似虹霓。
千山落月无人语,榕树萧萧倒挂啼。
此诗作者是明代最伟大的戏曲家,他的 “临川四梦” (《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名满天下,而诗文方面达到的高度造诣反而鲜为人知。从这首《送袁生谒南宁郡》看,汤显祖不仅是位词曲圣手,而且还是天才诗人。
所送的“袁生”,即作者的知交袁宏道(中郎),“公安派”最有成就的文学家。袁在文学上与汤显祖志同道合,又性爱山水,游踪遍及南北。汤显祖在他将赴南宁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时,赋下这首七绝为壮行色。袁宏道比汤年轻十多岁,因此汤称之为“袁生”。
既称为 “袁生”,为什么又说“白发”? 所谓“白发”,倒不是形容他的 “衰年之象”,而是李白诗中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种比喻的说法。“白发孤游”,犹如说 “骚人孤游”。骚人独来独往将漫游到什么地方去呢? “铜柱西”,即粤西地面,也就是诗题中的 “南宁郡”。按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 “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之西三百里,有分茅岭,岭半有铜柱,大二尺许。”古代的典籍里,提及铜柱的很多。铜柱的设立,始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立铜柱为的是标明国界,也为了威慑夷蛮。东汉之后,诗文中提及铜柱的,也不少。铜柱成了南疆的标志,具有不可取代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既是往“铜柱西”送友人,自然会联想到那个地域的水土风物。在中土的人们看来,岭峤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四时弥漫的蛮烟瘴气。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 “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沴气,勃郁蒸薰为之也。”南宁郡即宋代邕州地面,据范石湖说: “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林水泽的开发,这类岚瘴日渐消失。据明代嘉靖年间《南宁府志》记载: “南宁隶四州四邑,皆阻山带川,地势各偏,唯郡治开明爽燥。……若瘴疠则郡郭绝无。”汤显祖说南宁郡有瘴,不过是沿袭旧说而已。值得注意的是: 他笔下的瘴,还经过美化。如柳宗元诗: “桂岭瘴来云似墨”,与汤显祖所说的“似虹霓”相去何其远也! 这大概是诗人心绪境遇的曲折反映。汤显祖放达萧闲,柳宗元抑郁忧愤,因而柳诗里瘴气是乌烟,汤诗中瘴气是彩虹。当然,汤诗这样写,还含有对袁生前路的良好祝愿。
粤西山岚瘴气之所以多,原因之一是山多。广西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 的说法, 石灰岩地表覆盖率达一半以上。 千山万㟖的岩溶地形闻名遐迩。但南宁郡地处丘陵,郡治并无灵山异岫。所谓“千山落月”,原是诗人对桂南风土的想象。他为袁中郎想象出一个岑寂的境界:前路是“苍苍森八桂”,千山落月之外,万籁沉音,“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但这又不是一个寂灭的世界,且看那繁翳婆娑的大榕树,浓荫里不时传出倒挂鸟悦耳的鸣声。“倒挂”,即么凤。《广东新语》记有:“小凤凡数种。……有曰么凤,似鹦鹉而小,绿衣黄裳,色甚姣丽,常倒挂悬架上,屈体如环,东西相穿,转旋不已。一名倒挂子。”苏东坡《西江月》词: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古时两粤多么凤,汤显祖采掇入诗,使诗的意境显得虽无人语而有鸟啼,虽孤寂而又优美,且充满了岭表的异域情调。
这首短诗,是送别之作,可又无一字提及离情,而只写了江影山月,榕荫鸟鸣,可谓别出机杼。这正是汤显祖在诗文创作中反对“步趋形似”,主张秉“灵气”,写“灵性”的表现。他深知袁中郎同样地专爱 “破人之执缚”,作诗为文均要“出自灵窍” (见袁中道评介),因此,这首送别诗偏重写艺术感觉(写性灵),可以看作他与袁宏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表现。二十多个字的宛转挥洒,富有岭南色彩,且能曲尽挚友临歧的殷切情谊。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